而今之陳國,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君主寬厚大度,富於才略,朝中難免有奸邪小人作祟。
至今之周國,宇文邕智聰慧,有遠識,性果決,有智謀,能斷大事。
擺脫舊俗,整頓吏治,政治清明,百姓安定,國勢強盛,有一統中原之野心。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有宇文純、司馬消難、達奚震之流,宇文盛、侯莫陳瓊、宇文招、楊堅、薛迥、李穆之輩。
周國之心,猶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順引經據典,一邊說著,一遍拍陳國的馬屁,一邊誇大周國的危害,同時委婉地指出陳國的隱患。
人們一開始就被他吸引,漸漸的被帶了節奏,當他說陳頊如何英明時,人們會露出笑容。
當他說起朝中可能有奸臣時,有的人臉上露出贊同的神情,雖然高順沒有說是誰,但有人已經對號入座。
當高順說起周國的危害時,一時間列舉了很多人和事,人們的表情也從不屑變得凝重,絲毫沒察覺高順已經不是在講學。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高順一口氣說了兩個時辰,說的是口乾舌燥,嗓子都有些啞了,坐在蒲團上也不覺得冷。
看到他的演講效果很好,高順這才結束了講學:“今日到此為止,下次講學另行通知。”
高順說罷起身離開了同泰寺,有人起身送他,有人還沉浸在高順說的內容中。
一次講學,讓高順在建康城徹底揚名,那首好了歌很快流傳開來,讓人們覺得神仙原來也有這些煩惱。
陳叔寶在東宮得知訊息後,十分後悔沒去,從高順講的內容可以看出,他確實是博學之士。
這樣的人講學,不去聽聽實在太可惜了,陳叔寶於是命人去打聽,下次講學他一定要去。
陳叔寶對高順比較尊敬,可陳頊卻不這麼看,當他聽聞講學的內容,一開始覺得高順不錯,確實很有才華。
聽他談論起天下大勢,雖然覺得不對勁,可這都是歷史,讀書人基本都知道。
但當他仔細說起各國的情況,尤其是周國時,陳頊地表情變得凝重。
因為高順說的一些人,有些他都沒聽過,而他聽過的人,高順全都說對了,這說明高順不是在胡說。
一個齊國的普通宗室,雖有世子之名,其實是庶出,怎麼會對周國如此瞭解。
陳頊正是調查了高順的身份,才對他愛答不理,他覺得齊國欺騙了他,心裡更加沒有結盟的意思。
可是現在高順表現的如此亮眼,讓他都生出了愛才之心,如果高順能留在陳國一直講學,貌似也是不錯的。
抱著這個想法,陳頊並沒有阻止高順,但他卻不知道一個詞語——輿論。
高順講學,自然不是想開宗立派,以他現在的水平,東拼西湊來兩場演講還行,真正研究學問還差的遠。
而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藉著講學之名傳播輿論,宣傳週國威脅論,讓百姓和氏族發出聲音——民心。
現在的皇帝可能不知道,民心所向,就算是皇帝也不能抵抗,尤其是那些世族,哪怕到了封建末年,也依然存在。
這就是封建王朝特有的現象,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而不是和百姓。
哪怕魏徵說出了“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言論,也沒有一個皇帝真把百姓當回事。
但是民心真的不可違,就算皇帝也不行,而高順講學的物件又都是讀書人,這時候的讀書人可都是世家大族。
所以高順只要說服了他們,就等於說服了陳國的氏族,同時也可以左右皇帝的決定!
喜歡逐鹿北朝請大家收藏:()逐鹿北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