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順做了那麼多鋪墊,名為講道,時為講學。
魏晉以後,民間私人講學風氣漸濃,加上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儒學依舊是主流。
今日高順的打扮,就是學的孔子,而儒家的學派裡,宋明理學是毒瘤不可取,有重量的就是陽明學派了。
提前千年提出王學,高順心裡也是沒底,畢竟沒有上千年的文化積累,他怕這時代的人理解不了。
陽明學派,又名姚江學派,創始人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故稱該學派為陽明學派。
該學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後分化為浙中王學、江右王學和泰州王學等七派。
陽明學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一個著名流派,其學說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明朝中葉以後,隨著程朱理學日益失去控制人心的作用,王陽明的學術思想才逐步左右思想界,風靡一時。
在教育領域裡,程朱學派養成的教育傳統窒息了自由思想。當時的知識分子都把熟讀朱熹注的“四書”和《性理大全》等書,奉為金科玉律,不敢稍有出入,否則被誣為離經叛道。
“王學”的出現,要求人們擺脫程朱學派章句語錄的桎梏,“反求諸心”,追求自己智慧、道德的靈光,這在當時學術界確實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王學”將封建主義的倫理道德說教臻於系統和完善,而且具有簡易明白、通俗易懂的特點,更便於推行和傳播,所以也深得封建統治階級青睞。
雖然王學有些深奧,但也不是不可取,沒有了理學的桎梏,也許人們更容易接受。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高順覺得傳播王學,好在他前世也是王學信徒,比較喜歡心學,所以看了一些《傳習錄》。
這些日子,高順並不是不想見客,而是他一直在整理記憶,準備出了一個教案。
為了“一炮打響”,高順做了充足的準備,把記憶裡儒家的內容全部“看”了一遍,然後摘取出有質量的內容。
高順這一開口,看熱鬧的人也許聽不出什麼,但讀書人卻聽出了一些門道。
高順一開始講的是如何讀書,對讀書的態度,應該怎麼讀書,如何勸學。
這些內容比較淺顯,只要讀過書的人就可以聽懂,高順看了看眾人,發現效果還不錯,於是繼續開口。
“孔子云:學而之習之,不亦說乎;吾日三省吾身:傳不習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道是: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習之道,重在興趣,唯有樂學,方可入道,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詩詞者,小道爾,吾緣之揚名,卻不屑為之,只因詩不興邦,詞不富國,曲不利民。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
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
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
魏晉更替,南北對立,北朝分割,又是三國鼎立。
時齊主式微,奸臣當道,朝政腐敗,國勢衰落,橫徵暴斂,民不聊生,有和士開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