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都展露出自己的本事了,曹操才不可能將對方放置在已經將大問題解決了個七七八八的地方呢。
人才嗎,那是要用起來才叫人才,而且要用到關鍵且重要的地方上去。
雙方拜別之時都沒有太大的不捨,正是因為他們都清楚,這裡之事張遼的開始,而非對方的重點。
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可不捨的呢。
回去的路上除了陸離與郭嘉,還有一隊護衛的兵卒。
哪怕全程經過的都是如今已經屬於曹操的地盤,可這並不代表一路上就絕對安全了。
等到他們回到鄴城,曹操等人已經在謀劃荊州了。
要說荊州,這地方目前來說還真的沒有那麼好得。
劉表雖然進取心嚴重欠缺,但人家守城之心時完全被點滿的。
哪怕曹操因為張繡的投降得了南陽一郡,但後面因為專注與袁氏兩兄弟死磕,也被劉表奪回去了小部分,不過大部分還是屬於曹操的,而孫權如今正在進攻江夏郡。
被曹孫雙方虎視眈眈,可人家劉表還是守下來了。
盡管劉備在荊州得不到重用與託付,但是在防備曹操的時候劉表可從來都不吝嗇於使用劉備。
雖說劉表那邊雙子相爭似乎初現端倪,但他那邊的情況跟袁紹那邊還是不一樣的。
哪怕如今東漢十三州,曹操佔據一半還要多,可也不敢說自己取荊州如探囊取物。
畢竟上一個覺得自己攻城取地如探囊取物的袁紹,如今墳頭草都已經三尺高了。
雖然陸離是真的很著急,但現實情況顯然在訴說著著急是無用的這一事實。
而且不說敵人情況如何,曹營內部的自己人都並非全都贊成立刻便要攻打荊州的。
短短幾年的時間,曹操的地盤擴張了一倍不止。
他如今擁有了東漢一半還要多的州,卻沒有得到東漢一半的人才。
在其他方面他或許能夠全然藉著天子的大義名分取攻擊敵人,但是在招納人才方面就不是這般了,不然這很難說清楚到底是你的人才還是天子的人才。
對方要是拉著天子的名頭當大旗反了你,你這都沒處說理去。
而且曹操目前的問題不只是人才的缺失,地盤的歸屬感不強也是一大問題。
很多人見到曹操勢大便投降,比如說袁紹的外甥,之前任幷州刺史的高幹。
看似曹操是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一州之地,但沒過多久,對方立刻便反叛,最後還是曹操帶兵攻打,才真正得到了幷州。
若是一味擴張、不修治理,別到了最後鬧得個滿地狼藉。
對於這種說法,陸離第一個不贊同,典型案例就可以看向我們的漢高祖。
當年他要是也存著這種心思,怕是項羽光靠年齡就能熬死他。
可惜陸離錯過了辯論期,也沒有辦法當場反駁。
不過倒也沒有特別可惜,因為曹操自己就不贊同這種說法。
畢竟他要是真的想要休養生息,幹嘛還要召集一大幫子人想辦法對荊州下手呢。
再者說了,休養生息這種事情,難道是在亂世正該銳意進取之時做的嗎,等到將動亂結束,一切重新開始,那才是該要休養生息的時候。
如果說陸離的著急是知曉原定歷史後想要趁著孫劉雙方還沒有發育起來,趕緊將人扼殺在搖籃中,那麼曹操的著急就是一帆風順、一往無前下燃起的事業心。
不管原因是什麼,在銳意進取方面他們兩個倒是非常一拍即合。
別人如何看待他們此刻的急迫暫且不提,郭嘉將一切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心中也不免擔憂。
亂世不進則退,銳意進取自然沒什麼不對,但人一旦心急了,危險便開始醞釀,失敗則暗藏其中。
他知曉陸離與曹操都是對認定的事情幾匹馬都拉不回來的執拗人,他先找到了陸離,帶著他默寫出來的一篇文章一起。
當初陸離一篇《項羽論》出世,不知蛐蛐了多少人,但僅有作者本人與唯一的讀者郭嘉知曉,在《項羽論》之前,還有一篇文章,也是對傲慢行為進行勸諫的。
郭嘉是聰明人,過目不忘,但複制一二還是可以做到的。
陸離看著郭嘉邀請自己拜讀的文章,他雖不至於對自己寫過的每一篇文章都爛熟於心,但也沒有記憶單薄到擺在面前都認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