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想要取得勝利靠什麼,沒有強大的物資保障可不行。
由於英軍運輸不力,沒能及時運到前線,一直擱在這。
如果保住臘戍,保住這些物次,以後,還有可能與日軍再次展開一番較量。
然而,杜建明的這篇報告打上去,沒人理。打了幾次電話催,司令部的人也是支支吾吾,問急了,乾脆說這裡不重要,還是在曼德拉會戰重要。
此時,史迪威、亞歷山大等人考慮的不是東線的遠征軍能不能活,而是西線通往印度的道路能不能維持住,只要能保住這條路,戰爭進行的再不利,他們還有後撤的餘地,否則,此路不通,便進不了印度。
因此,西線才是他們要確保的重點。
致於其他的,先放一放再說。
畢竟臘戍離著中國雲南近,不是盟軍司令部的首選。
這時候,盟軍內部還算是意見統一,因為沒人給中方說話,一律都是西人做主。
最可氣的是那個羅卓英,他是盟軍副總司令,是中國遠征軍總司領,蔣介石把他放在這的目的,那就是代表著中國遠征軍,在這裡也有一份力量。
可惜,這位老兄不知怎麼就暈了頭,也可能是能力有限,想不出什麼好點子。
即使你想不到,理解不了,手下不還有一幫中國兄弟嗎,找他們商量呀!
可他不,什麼都聽史迪威的,敢對手下弟兄們說不,卻不敢對史迪威說不同意見,興許,他那恐西症是袓上傳下來的,有10萬遠征軍給他撐腰,他都不敢說句硬話。
於是,盟軍總司令部還是一言堂,老史說咋地就咋地。
即然羅卓英不反對,老史更加堅定了信心,一心要在西線曼德羅與日軍進行會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沒辦法了,連中國人自己都不同意杜聿明的意見,史迪威又找到了最好的推詞,順理成章地把杜建明的這個建議否決。
此命令被否決,那就執行彼命令吧!
彼命令是什麼,還是曼德羅與日軍會戰。
自從平蠻納會戰流產後,盟軍部隊已被打日軍打的七零八落,各路軍兵們各奔東西,此時統一起來很難。
如果此時在曼德羅會戰,各處部隊從不同地點要往這裡調。沒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該有多難。
緬甸是多山多森林的國家,經濟不發達,很少有路,幾乎處處是原始森林。在這樣一個地區,從東邊調到西邊,那得走多遠的距離,難啊!
因此說,此時在曼德羅會戰,即不佔地理優勢,也沒有人員優勢,天時,那就更別說了。現在已經到了雨季,行路難,行路難,處處是艱險。
稍有常識的人都會說,懂不懂軍事,簡直是沒腦子,瞎胡鬧。因為,最好的會戰時期已經錯過了。
沒辦法,因為有盟軍總司令史迪威和中國遠征軍總司令羅卓英堅持,那大家就齊心協力搞好這場會戰吧!
還是那句話,現實與理想差的太遠。
做為一名軍人,不僅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其銳智思想,靈活機動的作戰方針時刻都不能丟。
杜建明就是這樣的人。
有可能領導離的太遠,不知道戰場形勢,但做為一線人員,必須時刻提高警惕。他的心還是很大度,原涼了史迪威和羅卓英,繼續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工作。
杜建明提出的建議雖然被否決了,但他警惕的心始終沒有放鬆。
一邊執行上級決定,按規定向曼德勒調兵,另一方面,他及時派出人員潛入東枝和梅苗區域進行偵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