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裝甲車不服,自以為我是鐵殼子,你能奈我何。它一邊往前行駛,掩護步兵進攻,一邊朝著遠征軍士兵,用機槍狠狠地掃射。
連著有幾名遠征軍士兵都死在了裝甲車的機槍下。
遠征軍很快明白一個道理,不消滅這鐵殼子,不僅擋不住日軍,還要死很多人。
於是便有兩個遠征軍士兵抱著炸藥包衝了上去。
按說,遠征軍基本上是美式裝備,怎麼會沒有重火力,又怎麼能沒有反坦克炮呢!
有是有,但不在這。一是數量少,二是重視程度不夠,不想在這裡成為防衛重點。
誰都沒想到,戰場上情況變化太快,不是預想中的那樣,形勢發展到哪說哪,有什麼條件就解決什麼問題。
沒有坦克炮就不打坦克了嗎!自然不是,如果你不打它,它會打你。你不打死他,他就要打死你。
對於這一點,每一個戰場上的親歷者都再明白不過。
所以,他們沒時間考慮反坦克的問題了,有什麼用什麼,於是便抱著炸藥包衝了上來。
這種打法,在中國的許多抗日戰場上日軍見識過,可自從來到緬甸後,他們沒遇到過,可能是原先碰到過,現在忘了,不知道在緬甸也有人敢用這個招數。
突擊之下,裝甲車真的被炸藥包送上了天。
細節就不多講了,總之,第一個衝鋒,日軍被擊退。
日軍有點惱,不就是一個前哨陣地嘛,怎麼這麼難打,還真不信邪了。
於是,日軍再次開始炮擊,把原先使用過的戰法再來一次。然後又有步兵進攻,反覆折騰。
由此開始,鄂克春這個前哨陣地受到了日軍的連續猛攻,接連不斷的炮火打擊。
看樣子,日軍是準備來真格的了,覺得人少不夠用,很快調過來兩個聯隊,這要比皮尤河時的人手多的不是一點半點。
調上來的日軍兩個聯隊,一點不給對手喘息機會,輪番進攻,每一次進攻都使用步坦協同,立體作戰的作戰手法。
按照攻防地理條件估算,中國遠征軍在鄂克春投入的兵力不會超過一個連,如果是一個連的人數,守衛的正面戰場寬度不會太大,超不過200米的距離。
我們前面說過,他的地理條件趕不上皮尤河,最起碼那裡有條河,而這裡卻沒有,從地圖上看,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如是一道山谷,有山可以利用,有谷可以設伏。這些天然條件全都沒有,又是一馬平川的平地。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陣地,遠征軍士兵竟然沒有被日軍的飛機大炮給打趴下,而且還頂住了日軍兩個聯隊的進攻。
一個聯隊是多少人呢!總也得有幾千人吧!如果全部展開, 一起站在遠征軍的這個前哨陣地上,估計會是人挨人。但是,儘管日軍條件如此優越,楞時沒有踏上這個陣地,除了陣地前的戰場外,日軍楞是沒有越過去。
寫到這裡時,我也有些疑問,可《遠征軍戰史》上就是這麼說的。
“從3月20日到3月24,日軍寸步未進,兩個聯隊受到重挫,毀了兩輛坦克,兩輛裝甲車,汽車被燒7輛。”
足可見,遠征軍勝了,面且成績還不小。
還是返回到戰鬥場面上吧!
日軍是不是死腦筋,既然這裡不行,為什麼不換個地方再打?
但日軍沒有,最起碼是在20日到24日這段時間裡沒有轉移戰場。
也許是兩邊的條件不允許,也許那裡的強兵強將比這裡還要厲害。
其實也怪不得日軍沒動腦,他們從皮尤河已經轉到了鄂克春,還要轉到哪裡去!碰到肯不動的硬骨頭就想丟下,這對上邊沒法交待,總不能彙報連戰失力,那這指揮官還當不當。
日軍很要面子,武士道精神只管強不許弱,只許贏不許敗。這樣一細琢磨,對於日軍非要走鄂克春這條道便解釋通了。
日軍是在打士氣。
在接下來的幾天戰鬥中,日軍海上的兩支艦隊一直沒閒著,幫忙幫到底,一直在進行火力支援。從規模上看,日軍的兩個聯隊在進攻鄂克春時,步、炮、空三個軍種一齊上,配合的相當不錯。
日軍在叫勁,戴長官的脾也在漸長,非要在這裡與日軍拼一拼實力。隨後,第200師不斷補充後援,發誓在抗住日軍的進攻。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敵我雙方誰都明白這一點,因為是初戰,誰都不示弱,都想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於是便在鄂克春這個前哨陣地上展開了博殺。
喜歡七十年代那場戰爭請大家收藏:()七十年代那場戰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