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至關重要,聰明的指揮官總能從這些情報中做到知己知彼,從而為戰役下定決心。
杜聿明,1904年生人,陝西米脂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著名抗日將領。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他一生戎馬,歷盡百戰,但終了還是做了文職。
而此時,杜聿明以他超乎常人的敏銳,看出了日軍端倪,再一次在異國的土地上審視著日軍,行使他遠征軍代司令的職權,向日軍發起了第一場決戰。
他認為,面對日軍的猖狂進攻,必須給予迎頭痛擊,否則,難以阻住日軍攻佔緬甸的勢頭。
杜聿明在分析完國際國內形勢後,信心倍增,有美國支援,又有英軍的配合,在緬甸打敗日軍完全不成問題。
於是,杜聿明給第200師師長戴安瀾下達了作戰任務:固守同古,掩護主力集中殲敵。
能夠有這樣的大氣魄,大手段,可見杜長官下了血本,設了大局,決心投入全軍兵力,在同古給日軍吃個硬釘子。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被迫而為之。英軍不打,我們打,總的有人出面來阻止日軍,不能就這麼讓日軍順利佔領緬甸,威脅中國的大後方。
因為同古的地理們置太重要了。
同古是緬滇公路的樞紐,從外界運來的物資全都要經過這裡才能運到中國,如果同古丟失,滇緬公路自然會斷,這個樞紐被日軍佔領後,還能允許往中國運輸物資嗎!答案是肯定的不能。一旦沒有了國際上的物資支援,中國的抗戰便很難堅持下去,這是當時的人們非常明確的重要一點。
僅從這一點上分析,便能知道,英軍與中國在緬甸作戰的初發點不同,責任心便有了強與不強之分。
如果沒了緬甸,英軍失去的只是一個地盤,這樣的地盤他們在東南亞多的是,完全可以不在乎。失去緬甸後,英國還有印度,因為那裡才是英軍要確保的重點。沒有了緬甸,他們可以撤回到印度,無非是又回到沒有侵佔過緬甸的原點上,損失並不大,只是丟些面子而矣。
這樣一比較,遠征軍的責任重大,它的使命不光是為了發所揚國際主義精神,保住緬甸不受日軍侵略,同時,也是在保衛中國抗戰的生命線。
認識提高了,覺悟自然跟著上漲,全軍上下同仇敵愾,人人表示誓與陣地共存亡。這時,無論在哪一個陣地上,都能感覺的到,士兵們守衛的決心非常大,寸土必爭,人在陣地在,決不讓日軍前進一步。
如此看來,皮尤河之戰太關鍵了,雖然戰鬥規模不大,但對遠征軍卻起了激勵作用。思想教育很重要,加之長官們大力宣傳,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即刻破滅,在很多陣地上,士兵們高聲喊叫著,
“小鬼子,有種來吧,爺不怕你。”
這些士兵裡面,不光是南方兵,本地兵,還有許多從東北過來的流亡青年學生,他們目睹了東北、華北等諸多與日軍作戰的戰役,早就聽夠了“逃亡”、“戰敗”這些字眼,在他們心裡,認為今日有此一戰,也是一血國恥的日子。
工兵營都能打敗日軍,難道我們就不能嗎!所以群情激奮,鬥志昂揚,正是由於這種精神,暫時彌補了後勤保障不足,兵力不足,彈藥不足,工事不完備等諸多缺點。
人的精神真夠偉大,只要發揮到極點,便能創造出奇蹟。很快,這一奇蹟再次出現。
日軍在皮尤河吃了虧之後,變的有點乖,似乎看出點啥,不再那般地器張,不可一世,非要在這裡突破防線,於是換了思維,主動地換了個地方,想要在另一個地方試一試。
隨後,這個地名便與皮尤河一樣被寫入歷史,功績相等,但苦難不同,可他們都是第200師的前哨陣地,它的名字叫鄂克春。
鄂克春與皮尤河有所不同。
皮尤河是條河,分東西兩岸,只要遠征軍守住西岸,日軍的裝甲車,坦克很難發揮作用,沒橋,寸步難行。
而鄂克春是一片平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僅憑簡易工事,很難扛住日軍大炮攻擊。
按當時日軍戰法,進攻前,首前有海軍戰列艦炮火支援,而且隨行軍隊中還有加濃重炮,山炮,迫擊炮等。不僅如此,天上還有飛機轟炸,坦克在行軍中也能隨時開火,進行炮火支援。
在他們看來,攻打鄂克春這樣的前哨陣地,根本用不著步兵去衝鋒,只要把這些炮火用足,對方陣地上就不可能有活著的人,步兵上去,檢撿漏就成。
本來嘛!前哨陣地就是當做瞭望、警戒、示警之用,抗擊敵人不是主要任務。敵人兵力少時可擋一擋,如果是重兵來了,那就往後撤,交給主力部隊。
從這一點上看,在前哨陣地,一般佈置的兵力都不多,他們是能扛則扛,扛不住便向主陣地後撤。
然而,現在鄂克春這個前哨陣地的性質變了,不是指揮官硬讓他們去阻擊,而是這裡的守軍們非要這樣做,不僅要以皮尤河為榜樣,而且還要發誓比他們做的更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碰到這樣的硬骨頭精神,完全出乎日軍的意料之外。
日軍透過偵察機在天上偵察一番後,很快摸清了遠征軍陣地情況,從而得出結論,這個前哨陣地人員不多,完全可以一次衝擊便可拿下。
有了上次教訓,日軍還是加了小心,引起重視,沒敢輕敵。
10分鐘炮火準備之後,鄂克春前哨陣地狼煙四起,陣地土崩瓦解,遠遠看上去,新修的工事不復存大。
隨後,一輛裝甲車在前面開路,後面跟著幾十名日軍。
到了有效射程之後,浮土中突然鑽出很多遠征軍士兵來,二話不說,朝著進攻的日軍便是一陣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