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話是這樣說,沈淩還是私下收集了不少他開的藥方,結合患者的病症都記下來,或許以後可以派的上用場。
還有他指導沈淩熬的各種養生湯,沈淩也都記了下來。
沈淩跟他一直做了三年的鄰居,直到她當年租下的小飯館租期已滿,她方才找白及作別。
白及道:“憑你的手藝,在這小鎮上到底是有些屈才了。不過越是人多的地方越有爭鬥,你日後可要小心行事。”
沈淩笑笑道:“我來這裡三年,承蒙白大夫不棄,肯教我怎麼做養生湯,我也沒什麼報答的,就送白大夫一些果脯和燻魚吧!”她將一個籃子遞給白及,“這些果脯和燻魚都是我自己做的,可以留著慢慢吃。”
從巴蜀離開以後,沈淩在去京城的路上,聽說南方有一個擅長手針的名醫,便轉去了南方。
手針顧名思義是在手上針灸,古代有男女大防,一些大夫為了設法醫治那些規矩很嚴的大家女子,便發明瞭手針。
沈淩到了以後,才發現這位名醫不僅擅長手針,而且在婦科上很有自己的一套療法。
沈淩曾經親眼看見他只在一個女子手上紮了兩針,就治好了那名女子痛經的毛病。
沈淩想拜在他名下,學習他的這項技藝。
名醫卻因為這門手藝是祖傳技藝,而且有一個天賦不錯的兒子做傳承,死活不肯傳授。
沈淩也不氣餒,索性在他的隔壁也開了家醫館。
她有之前的醫術做底子,又拜了好幾個名師,醫術不在這位名醫之下,名醫未能治好的一些病人,轉投到她這裡碰碰運氣時,都被她治好了。
沈淩也發現了名醫的短處,他雖擅長手針和婦科,但於兒科卻學藝不精。
恰好,沈淩所學的案撫,也就是推拿之術,拿來治理兒科疾病,常有奇效。
沈淩用推拿之術治好了幾個孩童後,又用它治了幾個患有腰痛頸椎的病人,自此醫館便打出了名氣。雖然比不上對面醫館的門庭若市,但是上門的病人卻也不少。
半年以後,她覺得時機差不多了,便找上對門,提出用自己的推拿之術來換名醫的手針技藝,而且言明學成以後絕不在當地行醫。
名醫這半年來將對面的情景看在眼中,覺得那推拿之術若是到手,後世又多一個技能,考慮幾天以後最終還是答應了沈淩的條件。
沈淩跟著老郎中學習推拿時,對人體的xue位已經熟的不能再熟,因此只跟著這位名醫學習了一年時間,便將手針學的差不多了。
然後她繼續啟程去京城,在路上,她遇到了一位擅長舌診的大夫。這位大夫看病的時候,喜歡先看病人的舌頭,透過舌頭上顯現出的病症來開方拿藥。
不過他開方治病的本領一般,及不上他舌診技藝的一半。他自己也說,舌診是他家祖上流傳下來的一門手藝,他的父親在他小時就教他如何看舌頭,可惜他父親死的太早,他自己年輕的時候又比較憊懶,所以醫術學的不精。
沈淩想學他祖上舌診的手藝,便以教他的兒子醫術為條件,來跟他換家傳的舌診技術。
這個擅長舌診的大夫有一個天資聰穎的兒子,小小年紀,就已顯露出天賦。這位大夫為了兒子的將來,便答應了沈淩的請求。
沈淩收下這個徒弟以後,一邊跟著大夫學習舌診,一邊向他的兒子傳授醫術。
等她學好舌診以後,便想繼續北上,可惜大夫不忍兒子離家,沈淩便將自己所學整理成一本小冊子,交給徒弟,等他長大以後可到京城尋她。
接下來,沈淩又遇到了好幾個名聲在外的名醫,她總要想法設法從他們身上學到自己沒有的本領。
這樣一邊學,一邊走,沈淩到達京城時,已是三十而立的年紀了。
她不急著在京城開設醫館,而是先買了處宅子,在京郊住了下來。然後每日遊山玩水,或尋大師講經,或找道士論法,或在酒樓獨酌,或在茶館品茶。
這樣待了好幾個月,沈淩方才選中一處鋪子,開了一家藥鋪,請了一個老郎中在鋪子裡坐堂看病。
而她自己仍是每日遊山玩水,不過所去的多是達官貴族們愛去的地方。
這日,沈淩攜了一個小廝來京郊有名的皇恩寺遊玩,她在進寺之前暗暗給自己蔔了一卦,便直奔西南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