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月,京城裡悄悄有了皇貴妃失寵的傳言。
沈淩聽到這個訊息後,也沒有覺得高興或是興奮。那些皇家爭鬥的事,越少摻和越好,知道的越少越好。反正他們國公府已經上了太子的船,那就安心等待結果就是。
傳言還沒有傳滿京城就不攻自破了。皇貴妃依舊受寵,聖上甚至從自己的私庫裡撥出一筆銀子用來給福王成親用。
福王成親後不久,聖上特地允準他和太子一樣參與國事。
這件事就像是一個□□,一下子激發了大臣們的不滿,上呈的奏摺幾乎堆滿了禦書房的書桌,大臣們的意思很明白,太子賢明仁善,不應該被驕縱任性的福王所取代。
還未等聖上做出任何批複,山東那邊急報,泰山在幾日前發生地動。
這件事被大臣們視為上天的警示,一時之間紛紛上書。
聖上迫於無奈,只得妥協,不複讓福王參與國事。
此事過後,太子的日子終於比從前好過許多。原來保持中立的一些世家紛紛站隊。
就在這個時候,進入東宮兩年的玉馨平安生下了一個男嬰,因為恰巧生在事情開始有轉機的時候,所以很得太子的喜愛,並將玉馨提到了良娣的份位上。
玉馨被升為良娣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太子做主,給玉容找了一門不錯的婚事。
而國公府這邊也有了喜事。佩康後來居上,先佩致一步考上了進士,而且位列二甲第三名,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成績了。在佩康的刺激下,佩致在三年以後,終於也考中了進士。國公府一時出了兩個進士,風頭一時無兩。前來給佩康說親事的媒人幾乎都沒斷過。
沈淩經過一番仔細的比較,最終選定了一個世家之女。
而佩文那邊,由徐家做媒,娶了一個武將的女兒。只是因為邊關距離京城太遠,所以沈淩一直無緣見到佩文的那位妻子。
日子平靜如水的過了好幾年,國公爺的身體開始每況日下,沈淩覺得他的情形越來越不好,一封書信將佩文一家從邊關召了回來。
佩文一家回來後不久,國公爺在某天清晨去世了。臨死前,他難得清楚了一回,將沈淩單獨留下來,交代了一下後事。沈淩這些年的所作所為,他也都看在眼裡,所以他將自己這些年攢的一些私房銀子全拿了出來。一共有一萬多兩銀子,他的意思是這筆銀子分一半給三個兒子,另一半則交給沈淩。
三年以後,佩致等人剛出孝,就傳來了一個對國公府來說很好的訊息,聖上快不行了。
沈淩覺得等了這麼多年,終於等到這個好訊息了。
接下來,事情發展的就比較順利了。
半年以後,太子在群臣的擁立下成功即位。而皇貴妃所生的兩個皇子則被趕回了他們的封地。他們回到封地不久,就傳來了皇貴妃薨逝的訊息。這個訊息就像是一塊石子扔進湖中,只濺起了一點水花,就消失殆盡了。
京中眾人的關注點全都放在太子即位以後的大封後宮一事上。
原來在東宮為良娣的玉瑩和玉馨,一個被封德妃,一個被封淑妃。國公府的地位頓時水漲船高。佩致和佩康因為國公府當年的站隊行為,都謀到了一個不錯的職位,而佩文再次回到邊關,有了這層關系,加上徐長安的關系,終於憑借戰功在幾年以後當上了參將。
四個女兒,有兩個是妃子,其中一個還是有寵有子的妃子,將來只怕還能更進一步。三個兒子,有兩個進朝廷做了文臣,另一個則做了武將,可謂文臣武將都有了。
自此,沈淩終於覺得可以功成身退了。雖然距離她離開這個世界還有好長一段時間,但是沈淩不打算再費心去教養孫子孫女了,她名下的三間店鋪,也都交給了兒媳們打理。接下來的時間,她準備好好安度自己的晚年,順便培養一些比較有用的興趣愛好。
作者有話要說: 下篇打算寫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