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省雖然地處偏僻,但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除了林業、漁業等傳統資源外,還有儲量巨大的金礦、銀礦、石油、天然氣、煤炭、鋅礦、鉛礦等,堪稱是一座超大型的資源寶庫。
楊烜志在開發綏遠,首先就要開闢從上海到綏遠的航線。
這條航線長達三幹多海里,冬季又容易結冰封航。
為此,就必須控制航線沿途的海港,為船隻提供保護。
船隻從上海出發,第一個理想的停靠點,為朝鮮濟州島。
過了濟州島,就要穿越朝鮮海峽,下一個理想的停靠點,應該設在海參崴。
海參崴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地處亞歐大陸東北部,三面環海,是一座天然良港,又是一座不凍港。
這在當地高緯度環境下,非常難得,也非常罕見。
自漢朝時,海參崴便有人類活動。
元朝時,此地稱為永明城。
清朝時,按照滿語,此地稱為海參崴,歸吉林將軍統轄。
前年,清朝在東北設定行省,海參崴歸吉林省管轄。
中國有海參崴,便能南下日本海,向日本施加軍事壓力。
北方各省也能透過海參崴,南下日本海,與日本直接展開貿易,或者向東進入太平洋,直接與美洲展開貿易。
相反,中國若無海參崴,吉林、黑龍江等省便無出海口,只能繞道遼寧,甚至山東,與海外進行貿易。
更重要的是,中國失去海參崴,海防態勢大為不利,很容易被他國戰略壓制。
沙俄亦看中了海參崴這一戰略要地,處心積慮要謀得海參崴,在外東北獲得一處不凍港。
特別是,英法兩國藉口“亞羅號事件”
、登州教案,組成聯合艦隊,向滿清施加壓力,蓄意挑起戰爭。
沙俄也趁火打劫,以調停者自居,一面派兵侵入黑龍江,一面派公使與滿清交涉,希望奪取外東北。
滿清害怕與英法交戰,嘴上卻不肯服軟,便寄希望於俄國的調停。
情報顯示,清廷內部有很多人主張與俄國交好,借俄國的力量對抗中華帝國。
在晚清外交史上,結盟沙俄的觀點很有市場。
滿清甚至與俄國訂立了密約,共同對付日本。
但弱國無外交,沙俄不講信義,根本就不履行中俄密約中對付日本的諾言,卻憑空從滿清手中騙走了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
好在咸豐特別信任權臣肅順,肅順很有眼光,認為沙俄狼子野心,貪得無厭,在對俄外交上採取強硬立場。
不過,清朝採取“守內虛外、強幹弱枝”
的國防策略,邊疆防務空虛。
這一策略,最早起源於北宋。
唐朝藩鎮割據,中央軍實力不敵邊軍,逐漸形成武夫跋扈、悍將稱雄的亂局。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篡奪政權,反過來極力防範武將,這就是“守內虛外、強幹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