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都不願主動發起進攻,都等著對方發起進攻。不過,革命軍佔據著戰場主動權,王浩也顯得更為從容,在陣前部署了兩道防線。
兩道防線之後,則為3挺多管式自動機槍。按照王浩的命令,除非多隆阿攻破兩道防線,否則不許使用機槍。
多隆阿見革命軍派來援軍,卻遲遲不肯發起攻擊,疑心4起。8旗兵在戰場上很被動,多隆阿最終沉不住氣,在兩軍僵持半個鐘頭後,下令發起進攻。
8旗兵使用“進步連環法”,先迫近革命軍陣地。等革命軍進入射程後,多隆阿下令開火。多隆阿的黑龍江馬隊是8旗精銳,也是清朝正規軍,軍餉較湘軍還要優厚,裝備有大量的西式來復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來復槍的有效射程可達45百米。黑龍江馬隊在這麼遠的距離開槍,準頭非常1般。王浩沉得住氣,不準部隊還擊。
革命軍指揮打仗,已經逐漸向條令化的方向轉變。譬如防禦作戰,《作戰條令》規定得很詳細,陣地的構築、火力的配置都有明確的規範。
基層官兵指揮打仗時,只需嚴格執行條令,基本就不會犯錯。
王浩曾在總司令部擔任高階參謀,參與編纂《作戰條令》,對於依法治軍,依據條令治軍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擔任騎兵師師長,便以條令條例為依據,大抓部隊正規化建設,使騎兵師正規化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按照防禦作戰的規定,騎兵師官兵下馬作戰,依託現地地形,大致成“33制”品字形陣形,趴在地上瞄準。
8旗馬隊1邊行進1邊射擊,準頭奇差。有時候,即便8旗兵擊中了革命軍,革命軍也並不還擊,由醫護兵實施戰場救護。
多隆阿在陣後使用望遠鏡觀察,見革命軍不動如山,不由得暗自感嘆道:
“古人云,‘撼江山易,撼岳家軍難’。岳家軍是岳飛的私兵,革命軍卻是帝國的正規軍。他們以騎兵當步兵用,卻能趴在地上不動如山。如果他們衝鋒起來,真不知該是何等排山倒海的氣勢。”
多隆阿已經心生畏懼,但黑龍江馬隊已經出擊,吉林馬隊尚且散落在6安城內。他騎虎難下,只得與革命軍1較高下。
當8旗兵前進至革命軍陣前兩百米時,王浩下令開火。革命軍騎兵都趴在地上,據槍瞄準更為精準,1波子彈打出去,8旗兵紛紛中彈倒地。
8旗兵使用“連環進步法”,1邊行進,1邊射擊,簡直就像是活靶子,不僅打不中革命軍,反而使自身傷亡慘重。於是,便有8旗兵逡巡不想前進,假裝中彈趴在地上。
這些8旗兵都是朝廷正規軍,個個都有旗籍。湘軍每遇士兵臨陣脫逃,長官常常可以當場斬殺逃兵,以維持軍紀。旗兵身份不同,多隆阿可不敢隨意斬殺部下。
他靈機1動,下令部屬像革命軍那樣匍匐在地,以便減少傷亡。在這個年代,即便是洋人軍隊,也通常採用跪姿射擊,絕少像革命軍那樣採用臥姿射擊。
雙方對射1陣,多隆阿見討不到便宜,下令收隊回營。
王浩見狀,也不追擊,指揮部屬逼近8旗馬隊紮營,在敵軍營壘周圍佈置鐵蒺藜,防止8旗逃跑。
鐵蒺藜又稱扎馬釘,據說是3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防禦武器。這種鐵器形似蒺藜,有4個鋒利的尖爪,隨手1擲,3尖撐地,1尖直立向上,推倒上尖,下尖又起,始終如此。
這是1種非常古老,卻又非常有效的武器。敵軍不論是騎兵還是步兵,往往難以避其鋒,重者可被扎通腳板。
這場短暫的戰鬥,雙方都不願糾纏。多隆阿意圖逃跑,只是摸不清革命軍的實力,還要等待都興阿出城。
他隱隱感到1絲危險,擔心會被革命軍合圍,但又心存僥倖,覺得革命軍主力不在6安。今日的戰鬥中,對方只防守,不還擊,明顯是實力不足。
革命軍則志在全殲8旗馬隊,佯裝示弱,麻痺敵人,為主力爭取時間。在主力沒有完全到達之前,革命軍不會向8旗兵發動總攻。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