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的“進步連環法”,比向榮的“迴環轟打法”激進得多。這種戰術最早在鮑超的霆字營中流行開來,後來逐漸推廣到許多湘軍部隊。
“進步連環法”的操作方法是:士兵以1棚為1個戰術行動單元。棚是湘軍最小編制單位,相當於革命軍的班,有士兵9人、什長1人。
作戰時,1棚十人留3人留守,其餘7人出陣。出陣的7人小隊,由什長帶旗指揮,另外6人按照次序進行作戰。
如果是槍手小隊,士兵要按照什長規定的順序進行射擊。第1名射手射擊後,前進到什長旁邊,然後站立不動進行裝彈。第2個射手繼續走到第1個射手前面射擊裝彈,然後依次類推,6人完成1輪射擊後就自動前進數米。
這種射擊法保證了火力輸出的連續性,但也讓湘軍士兵有進無退,只能在射擊中不斷前進。
在遭遇敵人時,騎兵小隊、長矛小隊等其他兵種,則要負責頂住敵人,讓槍手小隊從容射擊。
從中不難看出,“進步連環法”比“迴環轟打法”高明不了多少。這兩種戰法,本就是歐洲火槍手“線列射擊戰術”的翻版。
只不過,湘軍的組織凝聚力遠遠超過綠營兵,“進步連環法”的作戰效果也明顯好於“迴環轟打法”。
歐洲軍隊為了保證“線列射擊戰術”,制訂了嚴格的戰場紀律。湘軍同樣不遑多讓,戰場紀律更加簡明、殘酷。
譬如,湘軍各部中,以鮑超的霆字營軍紀最差,為全軍所公認。但到戰場上,在實施“進步連環法”時,鮑超的手段可謂殘忍。
如果遇到士兵逃跑,霆字營的什長可以當場斬殺他們。如果什長殺不過來,哨官就會帶著督戰隊過來幫忙。如果什長本人逃跑,或者整個棚逃跑,哨官有權先斬後奏,當場砍殺什長。
到營官這1級,已經配有親兵。作戰時,營官通常帶著親兵隨時執行戰場紀律。
為了防止軍官逃跑,鮑超特別規定所有軍官必須都穿上官袍、戴上頂戴花翎。這樣1來,軍官在戰場上非常顯眼,如果哪個軍官跑了,他就會親自派人追殺。
在前面的戰鬥中,鮑超根據曾國藩的命令,帶著霆字營突圍,額頭中彈,不醒人事。沒了主帥,霆字營群龍無首,革命軍順利合圍湘軍。
霆字營的戰敗,已經證明“進步連環法”已經過時。這種戰術對付太平軍等農民起義軍頗為有效,卻根本對付不了兵精械利的革命軍。
多隆阿號稱8旗名將,可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源源不斷的革命軍援軍,他也沒有破敵之策,只得拿出“進步連環法”,試探性地進攻革命軍。
負責迎戰多隆阿的,則是革命軍騎兵師長王浩。王浩是革命軍中新近崛起的名將。之前,他1直在總司令部擔任作戰參謀,所以名聲不顯。
但王浩是作戰部門的骨幹參謀,曾多次參與制訂作戰計劃。2次西征前,王浩到騎兵師擔任師長,以完善軍隊履歷。
大家都說,王浩前途無量。如果他在帶兵打仗上表現卓異,將有望回到總司令部,接任作戰處長這個核心職位。
眼見多隆阿過來挑戰,王浩隨即下令,要求騎兵下馬,以步兵陣形接戰。沒有他的命令,不準騎兵上馬,更不準擅自衝擊敵軍。
左右或曰:“多隆阿為敗軍之將,8旗馬隊屢戰屢敗,早已風聲鶴唳。不如揮師猛攻,可以1戰定輸贏,1舉把8旗馬隊趕到安徽。”
王浩久在總司令部任職,跟著楊烜耳濡目染,胸中很有大局觀念,對革命軍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作戰原則印象深刻。他說道:
“我此行目的在於殲滅滿洲馬隊,而非趕走滿洲馬隊。如果全力進攻他們,恐怕會打草驚蛇。在其他各支部隊到位之前,我們應當避免驚擾敵軍。”
於是,革命軍騎兵師官兵皆下馬迎戰。
騎兵下馬接戰,這在晚清戰場上並不罕見。特別是,隨著線膛槍的逐漸普及,騎兵下馬後利於瞄準射擊,在戰場上越來越常見。
這是1種相對保守的打法。在多隆阿的認知裡,革命軍騎兵擅長騎射,可在馬背上熟練射擊,常常在馬背上邊衝鋒邊射擊,籍此沖垮敵軍。可現在,他們主動下馬,要麼是故意使詐,要麼是兵力單薄,缺乏後勁。
多隆阿為人慎重,下令麾下騎兵同樣下馬,使用“進步連環法”接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