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寶拿出1張簡易偵察圖,指給李世賢看,說道:“湘軍在湘江西岸共有6座營壘,戰兵大約有兩千5百人。湘江東岸有兩座營壘,戰兵大約1千人。”
“田興恕坐鎮湘江西岸的營壘,此為湘軍大營。剛才,他帶領的1千人馬,就來自西岸兩座營壘。交戰時,我注意觀察了湘軍,東安縣城派來了56百援軍,實力空虛。
“依我看,我們不如避實就虛,以1部兵力牽制田興恕,派主力猛攻東安縣城處的湘軍。攻下東安縣城外的湘軍後,不必理會東安縣城,直接插到湘軍背後。”
李世賢順著王玉寶的思路思考片刻,又用望遠鏡檢視了下實際地形,說道:
“你說得不錯。插到湘軍背後,1可以威脅田興恕的大營;2可以摧毀湘江渡橋,切斷兩岸湘軍的聯絡;3可以切斷湘軍大營與山上營壘的聯絡。”
王玉寶又獻策道:“湘江設在山上的營壘,看似兵馬不多,其實不容小覷,於戰局大有影響。據偵察,我軍再往前推進兩公里,來到湘軍大營前,就進入了山上火炮的射程,對我威脅很大,必須先打掉湘軍部署在山上的火炮。”
李世賢思索片刻,說道:“要打湘軍火炮,要麼派步兵仰攻,要麼使用重炮遠端轟擊。團炮兵連最大的火炮就是75野戰炮,對此無能為力。<榴彈炮。這次打淥埠鎮,師炮兵團配屬給我們1個炮兵連,有4門105榴彈炮。於其派步兵勞心勞力仰攻,乾脆使用105榴彈炮壓制湘軍火炮算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野戰炮就行了。壓制山上的湘軍,就得上105榴彈炮。我們把炮陣地前移,使用望遠鏡觀察火力打擊效果,可以嘗試1下!”<榴彈炮,射程可達十公里。這種炮後座力很大,過於笨重,主要裝備給海軍使用。<榴彈炮,對於革命軍6軍步兵師來說,大部分情況下完全夠用了。火炮的效能不僅取決於自身,還取決於通訊技術。
按照楊烜的設計,炮兵為取得最好的打擊效果,應該在目前附近設定觀察所,在炮陣地附近設定指揮所。觀察所可以隨時觀察炮擊效果,再把炮擊誤差實時傳遞給指揮所,方便指揮員隨時修正射擊諸元。
隨著革命軍火炮射程的增加,觀察所與指揮所之間的距離也在增大,有時候可達5公里以上。炮兵們想出了燈光、旗幟、騎兵來回傳遞訊息等多種通訊方式,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觀察所與指揮所之間的通訊問題。
而炮兵修訂射擊諸元,需要大量的資訊互動、資訊傳遞,急需1種更為方便、快捷、直接的通訊方式。
楊烜指示帝國大力開展電磁研究,以發明1種可實時通話的聲音裝置,為此投入了大量經費。這項科研計劃,被楊烜命名為“電話計劃”。
在人類歷史上,公認的、可實用的電話發明於1875年,由美國發明家亞歷山大·貝爾和他的助手沃森發明。
但在1859年,德國科學教師兼發明家約翰·菲利普·萊斯,已經發明瞭原始的電話。萊斯的電話並不完善,能將聲音傳輸到100米的距離,這1“電話裝置”曾在法蘭克福物理研究所公開展出。
這種電話有1個致命的缺點,只能在1個方向上傳輸,只能由1個人講、另1個人聽。
但萊斯的電話,總體思路仍是正確的。只需將萊斯電話的電流方式由間歇電流改為連續直流,就能解決連續通話問題。只需改善萊斯電話上的材料,就能傳播更遠的距離。
革命軍進行統1戰爭,催生了許多新科技,電話正是其中之1。目前帝國電學研究所已經制作出了電話模型,正在大力改進。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