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賢仔細觀察了地形,說道:“把105榴彈炮設定在左前方1公里外的地方,可以同時覆蓋湘江西岸的所有湘軍營壘。傳令,讓炮兵連準備前出,在左前方構築炮陣地。”
他轉而問向王玉寶:“配屬給你們的兩挺機槍,使用效果如何?”
王玉寶讚道:“殺傷效果非常明顯,每挺機槍每分鐘可以發射兩3百發子彈,威力驚人。問題有3個,1是耗彈量太大,後勤壓力大;2是容易卡殼,每打1條彈袋,基本要卡殼1次;3是聽槍械員講,槍管磨損很嚴重。”
帝國銅資源有限,銅礦開採起來也不容易。子彈消耗量大,革命軍生產子彈,以鋼製子彈為主。銅金屬雖然成價格本高,但金屬延展性好,很適宜做子彈、炮彈。
因此,革命軍的狙擊槍子彈、炮兵用炮彈,仍以銅製為主。
李世賢叮囑王玉寶道:“戰事結束後,你整理1份報告,提交給團後勤處,讓後勤處轉交軍工部門。”
不多時,東側的海軍6戰隊派人送來急信,約攻湘軍。李世賢正好詢問他東岸的戰況。聯絡官答道:
“東岸湘軍實力1般,我們已經發動過1波試探性進攻,有把握1舉擊敗當面之敵。上面的意思是,請我們兩家緊密配合,同時發動進攻,爭取在今天天黑前攻破湘軍。”
李世賢點點頭,說道:“計劃就是如此。我們兩邊同時發動進攻,讓敵人應接不暇,可以更好地收到進攻效果。這樣吧,我們提前開飯,午後1時準時發起進攻。”
聯絡官與李世賢對過懷錶,告辭而去。
接著,李世賢召集各營、直屬隊主官,開始部署第2波次進攻。第2波次進攻,將於午後1時打響,1營轉作預備隊,2營主攻田興恕的大營,3營主攻東安縣城東側的湘軍。
步3師長期駐守兩廣,實戰經驗不多。前期,革命軍擴軍,向貴州、雲南、湖南派遣獨立旅,又從步3師中抽調了許多骨幹。
因此,步3師裡的新兵多,很多官兵第1次上戰場,頗有些畏懼心理。而當面之敵,則為湘軍中的精銳“虎威常勝軍”。
沒想到,早上1場戰鬥,步1營把田興恕的湘軍打得落花流水。湘軍數百具屍體遺落在戰場上。幾十名湘軍俘虜,正在革命軍的看守下,正在挖坑掩埋同袍屍體。
反觀1營,損失不過幾十人。官兵正在興高采烈地收集戰利品,搬運彈藥。
2營、3營,包括團直屬部官兵見狀,知道1營打了大勝仗,士氣為之1振,既有嫉妒,也有不服輸。更多的,則是增加了戰勝湘軍的信心。
午飯時,李世賢發現,屬下官兵明顯輕鬆了許多,不像以前那樣緊繃著神經了。
下午1時整,湘江兩岸的革命軍同時發起了進攻。步兵3團這邊,炮兵連率先發起炮火襲擊,目前直指湘軍設在山上的火炮陣地。
從炮陣地到目標,直線距離大約3公里。中午天氣良好,通視條件較好,可以直接從炮陣地通視目標,對湘軍火炮實施壓制。
2營則抵近進攻湘軍大營。湘軍大營原本有兩營人馬,在上午的戰鬥中死傷慘重。田興恕從其他各處調來了湘軍,幫忙守衛大營。但湘軍士氣低落,人困馬乏,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
2營正面有1大1小兩個湘軍營壘,較大那個營壘緊臨湘江。其側後有1條浮橋,溝通湘江兩岸;其側前為裝滿沙石的沉船,堵塞了湘江航道。
這座營壘,正是淥埠鎮之戰的關鍵,田興恕也親自坐鎮該營。
2營集中主力,猛攻這座營壘。炮兵排抵達到距離營壘5百米的地方,使用迫擊炮壓制湘軍。為實現最大效果,炮兵排使用了白磷燃燒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