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前,南京堪稱是南方第1大城市,城牆方圓1百餘里,城內有人口1百多萬。太平軍攻佔南京之後,大量人口外逃。
因為城內糧荒,洪楊又驅逐百姓出城。經過天京事變,南京城內軍民死傷無數。
等到革命軍入主南京時,南京人口已經銳減至2十多萬,商業蕭條,百廢待興。帝國宣佈遷都南京,經過1年多的努力經營,南京城迅速恢復了元氣。
楊烜雄心勃勃,決心把南京建設在東亞數1數2的大都市。為此,他指示南京特別市制訂了“新首都計劃”。
與上海特別市的“大上海計劃”相似,“新首都計劃”致力於推動南京的城市建設。不同的是,南京乃中華帝國的首都,帝國將從國家層面,傾力支援南京市實施“新首都計劃”。
經過長時間的論證、討論,“新首都計劃”終於出爐。今天,軍政委員會將討論研究該計劃,1旦透過,將立即付諸實施。
眾委員對此都很感興趣,提前翻閱了“新首都計劃”。
計劃書第1頁是序文,由楊烜親自撰寫:“首都之於1國,不唯發號施令之中樞,實亦文化精華之所薈萃。南京其前途發展,殆不可限……
“正惟其氣象如此之宏偉,則經始之際,不能不先有1遠大而完善之建設計劃,以免錯誤,而資率循。此計劃不僅關係首都1地,且為國內各市進行設計之倡……
“1國必有1國之文化,中國為世界最古國家之1,數千多年,皆以文化國家見稱於世界。國都為全國文化薈萃之區,不能不借此表現,1方以觀外人之耳目,1方以策國民之精神也……
“今者國體更新,治理異於昔時。首都公共建築,為國民精神之展示,必當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本諸科學技術之原則,集中吾國美術之優點……
“建築、道路、橋樑,皆應有發揚蹈厲之精神,應有雄偉莊嚴之形式,應有尚武進取之精神。故建設新首都,實乃帝國建設之大事,亦吾華人對於世界文化上所應有之貢獻也……”
雖是薄薄1本小冊子,卻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為此,南京市特別成立了1個國都營建辦事處,吸收了許多技術專家,包括暨南大學堂工學院建築系的教授、樣式雷家族骨幹。
滿清宮殿、皇陵、御苑等重要宮廷建築和皇家工程,幾乎都承包給雷氏家族。雷氏祖籍江西,世代從事建築、木工工作。明末清初的時候,1部分雷氏開始遷居南京。
3藩之亂結束後,滿清最終確立了對中國的統治。以雷發達、雷發宣為首,部分雷氏族人開始來到北京,參加營造宮殿的工作。
雷發達的精湛技藝受到了清廷的青睞,他很快就被提拔為樣式房的總管。樣式房是清代皇家建築樣式的專門設計機構,所有待建待修的皇家建築和大型建築,都要經過樣式房的設計與監工。
自此之後,雷氏家族長期掌管樣式房,形如世襲。
大致從道光年間起,道光帝生性節儉,朝廷財政短絀,無力大興土木。北方的樣式雷家族,手中沒了工程,收入銳減。
上海推進“大上海計劃”,帝國在南方興建鐵路、橋樑,吸引了許多雷氏族人前來效力。
根據《新首都計劃》,南京將根據不同功能,規劃6個區域:
1)朝陽門外、紫金山南麓為政治區,主要容納各類國家機關。這片區域面積寬廣,位置適宜,地勢起伏,易營造優美的景觀、恢宏的建築。
此地遠離舊城,拆遷、徵地成本低;地勢相對較高,易於防守。平地起高樓,亦有助於除舊佈新,給國民以耳目1新之感。
2)鼓樓以北,傅厚崗1帶為市級行政區。這片地帶地勢高於附近地區,可以凸顯市府的尊嚴,引起市民的注意。這片區域面積寬廣,交通便捷,距離居民區較近,方便實施市政,體察民情。
3)長江兩岸及下關港口為工業區。長江南岸為第1工業區,以發展汙染小的輕工業為主。長江北岸,以浦口為中心,為第2工業區,優先作為重工業基地。
南京港口也將分為下關、浦口兩部分,分別配合兩大工業區,助力工業發展。
4)明故宮、新街口1帶,規劃為商業區。新街口1帶1直都是南京城內的繁華商業區。明故宮1帶區位優越,地多空曠,易於規劃,便於建設商業設施。
為配合明故宮商業區的發展,市政府將在明故宮北面建立1個火車客運總站,彙集各地火車,進1步促進商業繁華。
滿清時代,這裡原本是滿城。太平軍入主南京後,攻破滿城,將裡面的旗人屠殺殆盡。這片區域荒廢了好幾年,規劃成商業區後,明故宮1帶的地價將會大幅上漲,政府將得到1筆可觀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