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之興衰,足見國運之消長。郭嵩燾嘆道:“南方正在大興改革,官吏商民無不以改革為榮。反觀我朝,百官仍然昏聵不知覺醒。
“徐繼畲奮不顧身,上了一個倡辦新政的奏摺。皇上瞻前顧後,不敢做主,詔令群臣廷議。不用多想,廷議一定是爭吵不休,議而不決。
“亭公是實心辦事的人,卻猶如被人捆住手腳,無法隨心所意的遂行新政。又要改革,又要牽就那些冥頑不靈的守舊官員。哎,真難!”
肅順苦笑一下,說道:“筠仙,牢騷無用。現在那些不明事理的人,老罵我攬權、破壞家法。我都不理他們,有你和伯足做知音,我就知足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公道自在人心,有你們幫我說好話,我還怕什麼?就算我死於非命,百年之後,必有史家為我正言。”
聽肅順談及生死,郭嵩燾和高心夔大感不祥,對肅順也油然生起幾分敬意。
片刻之後,三人開始對著徐繼畲的奏摺,逐條研究可行的新政。
按理說,肅順應當把徐繼畲邀請到府中,一起參與謀劃。但徐繼畲上這個奏摺,猶如石破天驚,陷入了輿論的漩渦。頑固派皆說他可殺,罵他為奸臣。
那些不明事理的升斗小民,也覺得新政會影響他們的生計,對徐繼畲破口大罵。徐繼畲只得假託有病,足不出府,亦拒絕訪客,連朋友都不敢見,生怕連累他們。
郭嵩燾見識更高一些。他曾幫湘軍籌餉,遊歷的地方多。前不久,他又在山東幫辦軍務,清查稅務。革命軍攻佔江南後,洋人與滿清做生意,只得跑到山東。郭嵩燾在山東接觸到許多洋人,對新政頗有主見。
他極力主張興修電報,說道:“兵貴神速,電報傳播資訊最快,不論萬里,瞬息可至。我朝以驛馬遞送訊息,最快者每日六百里,極限不過每日八百里。
“興辦電報線,可謂迫在眉睫。那些不明事理的都老爺,卻說什麼會使驛卒失業,釀成明末奇禍,說什麼電報線破壞風水,隔斷地脈,禍及祖宗墳墓,真是愚不可及。
“亭公,電報線不比鐵路線,工程小、投資少、見效快,你一定要力爭。電報線一成,資訊倏忽而至。官紳商民見此奇效,於開化風氣大有幫助。”
肅順點點頭,說道:“電報這一塊,我已有所佈置。電報線共分為兩種。一為陸線,在陸地上敷設;另有海線,沿海底敷設。
“我打算開放營口、登州兩處口岸,已默許洋人敷設海線,連線兩地。若果真成功,則東北與山東連成一氣。然後,再在登州至天津之間再敷設一海線。
“這兩條電報線無須觸動地脈,也不會影響風水,不會遇到很大的阻力。一旦建成後,官商見其便,一定會認同電報,對於開化風氣大有裨益。”
照郭嵩燾看來,推廣電報實乃迫在眉睫的事,既不像練新軍那樣敏感,也不像建鐵路那樣耗資巨大,理應統攬全域性,迅速在全國建設電報網。
但本朝以例治國,官紳商民迷信已久,要推廣電報線,顯然不能一蹴而就。凡事過猶不及,肅順的辦法,無疑是可行的,也是穩妥的。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