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大名,肅順也有所耳聞。他一向主張重用漢人,又大力支援胡林翼、曾國藩等湘軍大佬。不管是於公,還是於私,他都應該救援左宗棠。
不過,肅順熟悉咸豐的為人,不能冒昧行事。怎麼救左宗棠,裡面大有講究。他沉吟片刻,對郭嵩燾說道:
“左季高的事,我不便主動提出來。你不妨找個有名望的人上個摺子,言辭要懇切,足以打動皇上。到時候,皇上必會問我,我再趁機進言。”
郭嵩壽猶疑了一下,說道:“前線的滌生、貺生,還有駱秉章等人都曾上摺子營救左季高。難道,以他們的聲望,還不足以救季高嗎?”
肅順苦笑一下,說道:“曾國藩、胡林翼、駱秉章在上摺子,官文不會上摺子?滿人糊塗蛋不會上摺子?況且,曾國藩、胡林翼手上握著兵權,他們上摺子給皇上,豈不有擁兵要挾的意思?”
郭嵩燾點點頭,分析道:“朝廷正倚重湘軍打仗,有曾國藩、胡林翼的力保,咸豐應該不會要左宗棠的性命。只是,左宗棠背上這樁大官司,日後還怎麼大用?”
肅順的濃眉挑動了一下,問道:“左宗棠此人,真有那麼厲害?”
郭嵩燾端正了身子,正色說道:“左公之才,十倍於我。陶文毅公陶澍)第一次見左公,就託孤於他,並而與之結為親家。
“林文忠公林則徐)第一次見左公,就將衣缽傳授於他。駱秉章請他做師爺,對他言聽計從,所行文書畫諾,概不檢校。
“曾國藩為人沉毅堅韌,可惜見識不高,謀略不奇。胡林翼文武雙全,可惜身體羸弱。而左宗棠謀略過人,見識高遠,身體強健,對西北研究甚深。大清中興,實賴此人。”
郭嵩燾接連搬出陶澍、林則徐等名臣,又暗指左宗棠之才在胡林翼、左宗棠之上,令肅順頗受觸動。他想得更遠,說道:
“左宗棠既然如此有才幹,我自然要想辦法救他。樊燮京控是件奇禍,可若弄得好,也能把壞事辦成好事,讓左宗棠從此名揚天下。”
郭嵩燾咂摸著肅順的話,內心對肅順生出許多崇敬。他這個想法,卻是郭嵩燾沒有想到,也不敢想的。
肅順辦法多,詭計也多,說道:“樊燮京控,弄得滿城風雨。那些不明事理的滿人糊塗蛋,也趁機起鬨,非要置左宗棠於死地。
“若讓他們得逞了,豈不教前線的湘軍將士寒心?豈不讓天下有志之士寒心?豈不讓皇上背上一個不辨忠奸、擅殺賢良的罵名?
“此事看似是個小事,實則影響士林的觀瞻,關係大清的氣運。我想好了,要在這件事上做篇絕大的文章。我們不僅要救左宗棠,也要讓他因禍得福,名揚天下。事成之後,左宗棠出山也是水到渠成。”
肅順越說越興奮,忍不住站了起來,在書房裡來回踱步。
一個十三四歲的俊僕,進進來添茶。肅順才回到炕上,喝了口茶水,繼續說道:
“筠仙,搭救左季高這件事,你不便出頭。我想,有個人最合適,吳縣潘祖蔭。他與湘軍沒有什麼瓜葛,又是名士領袖,皇上極信任他。他的話,皇上一定能聽進去。”
郭嵩燾忍不住呵呵一笑,說道:“亭公高見。”
郭嵩燾絕頂聰明,自然也能想到潘祖蔭這個人。吳縣潘氏是個大族,家世清貴。
潘祖蔭祖父為乾隆癸丑科狀元潘世恩,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學士。叔祖潘世璜,則是乾隆乙卯科探花。
潘祖蔭本人,則是咸豐二年壬子科的探花。他雖然年輕,資歷淺,但家世清貴,詩雅風流,很得咸豐的寵信。
咸豐平生最羨慕的,就是潘祖蔭這樣的翰林名士。兩人年齡相當,咸豐常常召他一起讀書,討論書法、詩文等藝術。
潘祖蔭在短短几年內,官職遷轉很快,歷任侍讀、鹹安宮總裁、南書房行走、文淵閣校理、日講起居注官等官職,與咸豐朝夕相處。
可以說,咸豐在紫禁城內,與肅順、潘祖蔭最為親近。他在國事上倚仗肅順,在詩文雅事上與潘祖蔭相善。
潘祖蔭雖是科場後輩,卻在一幫年輕名士中風頭極盛,儼然已是他們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