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趙烈文回來之後一頓吐槽,料定塔齊布難堪大任。
曾國藩十分不喜,詢問趙烈文原因。趙烈文毫不收斂,不客氣地說道:
“塔齊布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湘軍水師本就孱弱,又集中於武昌上游。江西湘軍缺少水師,難有作為。”
曾國藩認為他愛說大話,表面不動聲色,其實已開始對趙烈文敬而遠之。
趙烈文亦有自知之明,便藉口家中有事,離開曾國藩的大營。
很快的,塔齊布在九江城下接連戰敗,令曾國藩大感意外。他始知趙烈文有先見之明,派人追上趙烈文,對他大加重用。兩人漸成了忘年交,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次前往湖北,曾國藩亦帶上趙烈文,以便隨時向他徵詢意見。
正是寒冬,曾國藩、劉蓉、趙烈文三人,在親兵的護衛下,頂著寒風,一路向西走去。曾國藩已經習慣了軍旅生活,並不坐轎,而是騎馬西行。
三人並馬而行,邊走邊聊天,無形中驅走了許多寒意。剛開始是談詩詞,談理學,氣氛甚為輕快。
不久之後,話題自然而然地轉移到當前的時局上來,氣氛也變得沉重起來。曾國藩無法逃避這個問題,坦然問趙烈文道:
“惠甫,你一向說,咱們坐困江西,難有作為。塔齊布師老兵疲,頓兵九江城下,不足為恃。依你高見,眼下這個難局,該怎麼破局?”
趙烈文胸有成竹地答道:“我有上中下三策,可供滌帥斟酌。”
曾國藩與劉蓉相視一笑,忍不住想嗤笑。難局如此棘手,趙烈文竟有三種破局之法,想想都不能當真。
不過,趙烈文依然無所顧忌,並不在意曾國藩和劉蓉的神情,侃侃而談道:
“上策,莫如投降革命軍。革命軍打垮江南、江北兩大營,有顛覆華夏之實力。從長遠看,楊烜很可能取代愛新覺羅氏,進而統一中國。
“從近處看,假若革命軍大舉進攻,一師攻略長江以北,四師攻略長江以南,海軍沿江西進,二師從湘江北伐湖南。以湘軍之疲弱、之分散,絕非革命軍的對手。
“如今湘軍所處的位置,猶如明末之關寧鐵騎,又如交趾之鎮西軍。關寧鐵騎擋不住滿洲八旗,鎮西軍擋不住革命軍,湘軍也擋不住革命軍。
“朝廷對湘軍也不咋樣。要不是江南江北大營崩潰,朝廷也不會倚重滌帥,湘軍也難有出頭之日。既然擋不住革命軍,莫如趁湘軍還算完整,爭取整建制歸入革命軍。
“如同交趾之鎮西軍,投降後被改編為交趾守備師。湘軍之戰力,數倍於交趾鎮西軍,歸順後必能得革命軍重用,湘軍兄弟也能繼續帶兵打仗,搏擊功名。”
這種論調,曾國藩已聽過多次。但趙烈文如此說,足見對時局已經失望。
劉蓉苦笑一番,說道:“惠甫,此刻不是開玩笑的時候。”
趙烈文也嘆了口氣,說道:“霞仙,烈文並未開玩笑。”
曾國藩正色道:“革命軍以夷變夏,糟蹋聖賢學說,有汙中國文化。我是讀書人,寧做清朝的遺民,也不做革命軍的降官。”
趙烈文年輕,讀過許多洋務書籍,對中華帝國也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曾國藩的氣節,在趙烈文看來,完全不可取。
若革命軍是太平軍,曾國藩尚可殉節。可革命軍志存高遠,為民謀利,有辦法、有能力重振中國,抵禦內憂外患。滿清腐朽無能,百姓水深火熱,有什麼值得湘軍效忠的。
曾國藩畢竟是趙烈文的恩主。趙烈文不願指責他頑固,轉而談起了中策。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