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行統制經濟,就得首先在軍政委員會內部統一思想。帝國官員執行力很強,決定一經做出,下級就要無條件服從。儘管如此,楊烜還是耐心向委員們解釋道:
“統制經濟並非沒有根據,華夏傳統的鹽鐵專賣只是一種最低限度的統制經濟。在歐洲大陸,法國和普魯士已經開始實施統制經濟,效果非常顯著。
“這兩個國家與我們類似,都是集權制國家,官吏單獨形成一個階層,在社會中地位很高。
“這兩個國家本來落後於英國,但依靠集權、官吏階層,兩國政府開始強力干預經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進而增強了他們的國力,大有趕超英國之勢。
“特別是法國,現在由拿破崙三世當政。他自我標榜為‘偉大的社會工程師’,認為‘現代社會必須擴充套件經濟’,主張‘要給經濟以總的領導’。
“拿破崙三世反對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力主踐行聖西門主義。他於1848年當政,至今還不到八年,法國經濟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
“拿破崙三世雖稱之為聖西門主義,其實也是一種統制經濟。我們中國積貧積弱,在世界大國中處於落後的被動局面。
“現在,法國、普魯士這樣的列強已經在強力干預經濟,推動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要追趕列強,就要不走尋常路,就要敢於實行統制經濟。
“而且,中國長期重農抑商,工業基礎幾乎為零,民間更對新式工商業抱以懷疑的態度。若政府不積極干預,等民間主動發展工商業,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最後一段話很有說服力,令在座不少人感同身受。
政務卿陸雨晨一向勇於接受新事物,此刻便問道:
“既然這樣,有沒有可能實行最大限度的統制經濟,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呢?譬如,我們對織布、麵粉加工、水泥製造等普通產業也加以統制,會不會也可行呢?”
楊烜心裡一喜,忍不住多看了陸雨晨一眼。陸雨晨所說,不正是計劃經濟嗎?若論加速提高工商業,還是計劃經濟最為有效,能把全社會的資源都調集到工商業上來。
但是,計劃經濟也有非常大的後遺症。時間久了,會造成經濟體制僵化,經濟社會都將停滯不前。
楊烜笑了笑,說道;“雨晨,你剛才所說很有見地,令我頗受啟發。但是,此議雖好,卻斷不可行。古語有言,‘過猶不及’、‘盈滿必虧’,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第一,政府過度干預經濟,會造成經濟體制僵化,使整個經濟活力失去活力。
“麵粉、棉布都是最普遍的商品,百姓可以用石磨磨麵粉,也可以用機器磨麵粉;可以在家裡用傳統紡布機制布,也可以買機制布。如果我們連這個也管,就真的是與民爭利了。
“第二,我們國內人才有限,幹部缺口還很大,沒有足夠的人力實施過度干預。
“第三,過度干預必然會導致公權膨脹,公權膨脹就會損及百姓利益。
“因此,在經濟領域,我們要在過度干預與自由競爭之間尋求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我們要實施的統制經濟。”
眾人稱善。
接下來,開始研究工業化問題。
華夏傳統,每當改朝換代,新朝總要休養生息,繁衍人口。楊烜建號稱帝,成立國民政府,同樣也不例外。
經過連續多年征戰,帝國已經控制東南沿海。勝利來得太快,步子邁得太大,必須停下來休息休息,慢慢消化最近一年打下來的福建、臺灣、浙江、江蘇等新地盤。
但是,國民政府停下訊息,並不意味著像封建王朝那樣“休養生息”、“無為而治”,而是要停止戰爭,集中精力抓好三項中心工作:均田、建立基層政權、工業化建設。
帝國對均田工作已有豐富的經驗,此舉將一勞永逸地釋放農村生產力,消除飢餓,實現農民溫飽。
但是,地主知識分子怎麼辦?農村剩餘勞動力怎麼辦?答案只有三個字:工業化。
建立基層政權則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需要均田穩定農村,需要革命軍鞏固國防,需要工業化解決剩餘人口,提高百姓收入。
國民政府未來的三項中心工作,最核心的還是工業化建設。
緊隨統制經濟之後,楊烜又丟擲了“第一個工業五年計劃”,計劃利用1856至1860五年時間,在帝國內興建一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初步建立工業產業基礎。其要點有:
一、興起大型基建。
大型基建主要包括鐵路、電報、航運等事業。
一)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