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芬是近代中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具有開拓意義的、影響深遠的思想家。
他主張以中國文化為本源,以開放、健康、自信的態度,積極學習、吸收西方文化,消解變法改革中的古今中西矛盾。
他較早地提出全面、系統的變法思想,比較理智地兼顧理想和現實的關係,所提變法措施都具有可行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瞭解中國歷史與現實,批評時弊多切中要害,變法主張多切實可行。
他的一系列變法思想、主張,大都在清末新政中得以實施。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著作《校邠廬抗議》裡,但內容太過激進,一直未能出版。
直至光緒帝親政後,才有人把他的著作呈給光緒,受到清廷的重視。)
至於薛煥,同樣不遑多讓,之前任蘇松太道,即上海道臺。在晚清,上海道臺兼任江海關監督,是滿清第一肥缺。
能當上海道臺,除了自身得有兩把刷子,還必須得到朝廷中樞強有力的奧援。這種奧援,至少得是軍機大臣。薛煥的後臺非常硬,是當今咸豐皇帝的親弟弟、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
薛煥擔任上海道臺時,頂住各方壓力,遵照《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大力開發上海。上海由一個經濟落後的小縣城,迅速發展為經濟繁榮穩定的商業大埠。
歷史上,薛煥是中國最早的洋務運動先驅者之一,為西風東漸做出了突出貢獻。)
徐有壬很重視馮桂芬和薛煥的意見,詢問他們和戰的態度。
馮桂芬並不言語,遞來一封公函。徐有壬拆開一看,原來是蘇州本地士紳寫的聯名信。
信中,士紳們公開呼籲,要求徐有壬心念蘇州城內百萬蒼生,不要為了一己虛名,傷及百萬性命,毀及名城古蹟。
華夏的文字非常具有藝術性。這封聯名信隻字不提勸降的事,字裡行間都透著勸降的意思。
馮桂芬地位最低,理當率先表態。徐有壬先徵求馮桂芬意見,說道:“景亭兄,你出身於蘇州望族。對於蘇州士紳的這封聯名信,你怎麼看?”
馮桂芬非常仰慕明末大儒顧炎武。顧炎武被後世稱為亭林先生,馮桂芬的號也為“景亭”,即景仰亭林先生之意。
馮桂芬沉吟片刻,只說了一句話:“民心不可違。”
徐有壬明白馮桂芬的意思,追問道:“景亭兄的團練怎麼樣,還能用嗎?”
馮桂芬苦笑一下,說道:
“江南大營集中了全國綠營七八萬精銳,他們不能抵擋革命軍。依靠學生那點團練,還能有何作為?聽說革命軍大軍壓境,團練武裝散去大半,沒人敢主動言戰。”
徐有壬知道馮桂芬所說不假。馮桂芳的團練武裝大多是吳縣子弟,從未離開蘇州打仗。指望他們死守蘇州,基本上是痴人說夢。
徐有壬非常失望,問薛煥道:“覲唐,你怎麼看?”
薛煥毫無顧慮,說道:“士紳想投降,軍心已經渙散。咱們手上又沒有足夠抗衡革命軍的力量,抵抗下去純屬徒勞無益。不如干脆請降,保住闔城百姓,也算是一件大功德。”
聽過這話,徐有壬大吃一驚。薛煥的後臺是恭親王奕?,他作此表態,是不是已與恭王取得了默契呢?
徐有壬不由得想起了從京城裡傳來的流言:洋人支援恭親王啦;咸豐吸食鴉片,與女戲子有染啦;咸豐頑固排外,與英法聯軍鬧得越來越僵啦;蘭貴妃干政啦;肅順擅權啦……
一個危險的想法湧入徐有任的腦海:也許,京城內部出現了分歧,有人開始主動尋求與革命軍接觸。
這個想法一旦被點起,就在徐有壬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他嘆口氣,說道:
“戰不如降,晚降不如早降。大局走到這一步,我們也沒辦法了,準備與革命軍接洽投降吧。”
話音剛落,江南提督張國樑一身戎裝,滿面風塵,進入了簽押房。聽說文官們一致要求投降,張國樑義憤填膺,說道:
“我張國樑雖沒讀過什麼書,卻也頗識忠義二字。你們要投降,我寧死不降!”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