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萬民傘”,是舊時紳民為頌揚地方官的德政而贈送的傘。在清代,地方官離任的時候,當地百姓都得表示一下挽留,比較通行的方式就是送“萬民傘”。
清官離任自然有人送傘,而那些貪官離任時為了保全面子,也要想方設法弄把萬民傘裝點一下門面。到了晚清,這一風氣愈演愈烈,直至成為了官場上的一種陋習。
楊田清楚萬民傘的把戲,拒不接受萬民傘,反倒是對紳民募捐的錢糧來者不拒。
經此一役,楊田與黃宗漢並肩作戰,彼此也建立起了信任和友誼。
這天,親兵來報,說在杭州城內抓到了羅遵殿的遺孀、長女,詢問楊田如何處理。
恰巧黃宗漢在場,向楊田訴說了羅家的故事。原來,閩浙總督瑞麟在福州不戰而逃,由此引發滿清疆臣一番大的調動。羅遵殿由湖北布政使,擢升為浙江巡撫。
這也是咸豐一片苦心,為的是安撫湘軍。而在領班軍機大臣彭蘊章看來,羅遵殿是同年,可以引為奧援,並借羅遵殿向湘軍示好。
清廷中樞想的不錯,卻無意中要了羅遵殿的老命。羅遵殿認為浙江與福建相鄰,革命軍對浙江志在必得。
因此,他前往浙江赴任,只攜帶夫人和長女同行,其餘子女及家眷都集中安置在湖南長沙,託付給了湘軍大佬駱秉章照顧。
革命軍攻進杭州,羅遵殿不敵,打算殉節以全名聲。按照殉節的做法,羅遵殿應該先殺家眷,以免家眷被辱,然後再自殺。
但羅遵殿知道革命軍紀律嚴明,不會侵犯家屬,又不忍心夫人和長女隨他殉難,便把他託付給一名老僕,讓他們相機逃命。
結果,有人告發,革命軍捕獲了羅遵殿的家屬。按照俘虜政策,革命軍準備釋放母女二人。但她們請求收殮羅遵殿的屍首,帶屍首一起回湖南。
楊田聽罷,感慨不已,說道:“羅遵殿是個忠臣,妻女也都是有情有議之人。這樣,多送他們點盤纏,挑幾個可靠的俘虜,讓他們回湖南吧。”
黃宗漢同樣心生感慨,借這個機會,把楊田恭維了一番。他說:“師長,經此一役,我多有領悟。革命軍必勝,清軍必敗,皇上統一中國,為期不遠矣。”
楊田也來了興趣,問道:“閣下有何高見?”
黃宗漢定了定神,說道:“第一,長官身先士卒,將士樂於從命。這次襲杭州,黃師長親自帶隊,以身涉險,出敵不意。放在綠營兵裡,長官絕對不會親自衝鋒陷陣。
“第二,部隊令行禁止,如臂使指。騎兵說分就分,就合就合,官兵毫無怨言,亦無門戶之見。師長以陸軍排程海軍戰船,海軍亦欣然從命,配合陸軍在錢塘江上來回遊弋。
“第三,官兵秋毫無犯,百姓不僅樂於服從,還敢起而響應。動員織戶工匠參與守城,應者雲集。
“第四,部隊訓練有素,戰鬥力強。杭州的清軍,同樣裝備了洋槍洋炮,人數也比革命軍多,卻完全不是革命軍對手,甚至於一觸即潰。”
“第五,俘虜政策寬容,清軍也好,官吏也好,投降革命軍後不僅沒有心理壓力,反而有棄暗投明之感。
“……
“凡此種種,皆清軍所不及。由此可知,楊氏之取代愛新覺羅氏,豈非天意?”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