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瑢到了潛山縣,段立剛甚是禮遇,反而勸說陳承瑢入夥。他仍稱陳承瑢為佐天侯,說道:“佐天侯大人,楊烜聲稱是東王兄弟,既不信教,也非平在山老兄弟,卻僭稱皇帝,實乃我天國之大敵。
“佐天侯為東王生前第一謀士,又是天國百官之長,何不隨我一起起事?有您主持大局,東殿各部一定會群起響應。咱們再造天國,以慰東王在天之靈,豈不快哉?”
陳承瑢已經見識到革命軍兵馬之強壯,自知段立剛這種小嘍囉決非林啟榮對手。他苦笑道:
“老弟,識時務者為俊傑。天京事變,諸王相殺,足見什麼拜上帝會,什麼天父天兄天王,全都是無稽之談。大亂之後,人心思定。
“楊烜建號稱帝,各地太平軍多有上表請降者。楊烜多有封賞,太平軍亦欣然樂從。老弟,回頭是岸,若你肯投降,我願犯顏直諫,為老弟說情。”
陳承瑢的話言過其實,段立剛也略知一二。各地太平軍投降帝國後,大多僅獲一個軍銜和委任狀。賞賜更談不上,只有少量象徵性的軍火,且需要太平軍花錢購買。
段立剛冷笑道:“兄弟我只知道,東王對我有知遇之恩,我只效忠東王一人。楊烜攻佔天京,雖為東王報仇,卻也鳩佔鵲巢,實乃天國公敵。我段立剛雖然不才,卻也是錚錚鐵骨,就算戰死,也決不投降楊烜。”
段立剛敢於拒絕陳承瑢的勸降,也並非狂妄無備。他以潛山為根據地,而潛山地居安慶西北,附近便是大別山脈。萬一革命軍興兵過來討伐,萬一不敵革命軍,段立剛可以撤入大別山區。
對付段立剛這樣的跳樑小醜,自然無需革全軍勞師遠征。林啟榮受命西進武昌,在安慶短暫停留,召集沿江太平軍集會。
期間,林啟榮令騎兵連連長範汝增挑選了八十名精騎,前往殲滅叛軍。
海軍陸戰隊多以戰船為載具,卻需要登陸作戰。因此,陸戰隊同樣編有騎兵,一個聯隊兩千多人,編有一支一百二十人的騎兵連。
範汝增時年十五歲,廣西人,原是李秀成的部下。他驍勇善戰,由士卒提拔為軍官,轉入海軍陸戰隊服役。
歷史上,範汝增出身於太平軍童子兵,是太平軍後期名將。太平天國覆亡後,範汝增加入捻軍,在高樓寨之戰中斬殺滿清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
範汝增只帶了八十名輕騎,先乘船從長江溯入皖河,沿皖河直至潛山縣境內。之後,他偽裝成捻子,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潛山城下,聲稱要投奔段立剛。
段立剛在潛山舉事後,前來歸附的太平軍並不多,只有區區千餘人,多為流離失所的流民。騎兵是當時的機動部隊,範汝增率領一百騎兵來歸,段立剛十分高興。
來潛山之前,段立剛本是東殿尚書,一直在東王府做文官,對兵事不熟。他見範汝增的騎兵參差不齊,只攜帶了刀矛弓箭等冷兵器,打扮與普通捻子相似,便放下心來。
為以防萬一,段立剛要求範汝增只帶兩個隨從入城。範汝增佯怒,說道:
“段將軍,我有心投奔歸附,奈何將軍如此猜忌,如何成就大事?你懷疑我是奸人,我還懷疑你圖謀我呢?算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咱們後會有期。”
說罷,範汝增引軍欲走。段立剛尚且立在城頭,他正缺少騎兵部隊,一聽範汝增要走,當即就急了。
他料定範汝增人少,不足為慮,索性下令開啟城門、放下吊橋,放範汝增的騎兵入城。
段立剛也走下城樓,歡迎範汝增入夥。誰知道,才一走近,範汝增便從口袋裡掏出一支小巧的轉輪手槍,一槍擊斃了段立剛。
得到訊號後,八十個騎兵人手一支左輪手槍,對著段立剛的叛軍猛烈射擊。
海軍陸戰隊經常深入敵後登陸作戰,裝備較為精良。騎兵連又是支隊裡的“特種兵”,更加驍勇善戰。
段立剛只有兩百多個太平軍,其他都是新招募的流民。他們試圖抵抗,但火槍射速太慢,火力太弱。想拼冷兵器,對方又在馬背上來去自如,左右衝撞。
段立剛一死,城內太平軍群龍無首,人心渙散。範汝增宣佈只誅殺段立剛一人,餘黨概不株連,任其去留,太平軍一鬨而散。
此次平叛,從段立剛宣佈自立,到範汝增誅殺段立剛,僅有半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