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陸戰隊夜襲天王府,洪天貴福以下,包括蒙得恩、李春發等人盡皆伏誅。
太平軍的抵抗比預想中的要微弱,除了秦日綱部的燕殿,其他太平軍大多一觸即潰。只因革命軍人少,尚未全部佔領天京。
戰至第三天,第二波革命軍援軍,包括兩千名近衛師官兵、三千名海軍陸戰隊員,相繼抵達天京。革命軍入主天京,至此已成定局。
天京人苦太平軍久矣。革命軍所到之處,廣為張貼告示,宣佈禁絕拜上帝會,廢除聖庫、男女別營、酷刑等有違人倫的制度;又大力招撫太平軍,只要太平軍肯投降,革命軍將繼往不咎……
天京百姓人心大快,簞食壺漿歡迎革命軍入城。各處太平軍或逃散,或投降,鮮有抵抗者。
秦日綱率領燕殿兵馬象徵性地抵抗了一番。聽說洪天貴福已死,秦日綱隨即放棄抵抗,帶兵逃出了天京城。
楊烜則率軍入駐天王府,開始接管各處城防,收攏人心,著手戰後重建。
天京城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了太多的變化。幾個月前,這裡還是太平天國的首都,實行嚴格的政教合一。經歷過天京事變的血雨腥風,革命軍乘虛而入,推翻了太平天國的所有制度。
不過,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會、聖庫、男女別營等制度,在天京軍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痕。正常情況下,沒有三年五載,似乎難以治癒這種傷痕。
這天,一個婦女來到天王府前敲登聞鼓,為丈夫鳴冤。太平天國制度,在各地設定登聞鼓,草民可擊鼓鳴冤。
這婦女是廣西人,丈夫是太平天國京官,官職為“典鐫刻”,負責刊刻詔旨書籍。他之前負責校正一本新書,一不留心忘了太平天國的避諱,連用“鏡”、“師”兩個諱字。
華夏封建王朝歷來都有諱字的傳統。例如,湘軍水師大將楊載福,日後避同治帝的名諱,便改名楊嶽斌。
不過,封建王朝避諱不多,一般只避諱皇帝本人的名字,以顯示皇上的至高無上。有些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一登基便把名字改為生僻字,明朝的皇帝便是如此。
但在太平天國,諱字極多。例如,為避天父“耶火華”,把耶用“乎”或“也”代替,把“火”用“炎”字代替,把“華”用“花”字代替。甚至,因洪秀全的大哥為耶穌,民間就連“大哥”二字都不能說。
那位“典鐫刻”誤用的“鏡”、“師”兩字,鏡字為洪秀全父親的名字,師只可用於先師、後師、軍師,其他都得用“司”字代替。
太平天國刑罰極嚴。這位“典鐫刻”用錯兩個字,所印書籍已經流傳出去。按照太平天國的刑律,他妥妥地要挨幾百杖刑,非死不可。
即便會死,這位“典鐫刻”仍然要感謝天父開恩,讓他得以保留全屍。
太平天國的刑罰,只有死刑和枷杖兩種。枷刑用於較輕的犯罪。杖刑表面上與死刑有所區別,實際常常杖斃犯人,也可以說是死刑的一種。
至於死刑,花樣更多。最重的是“點天燈”,其次是五馬分屍,再次是“樁沙”、“剝皮”,最後是斬首示眾。
“點天燈”屬於太平天國的獨創,比凌遲處死還要殘暴,堪稱是中國古代最為殘暴的刑罰,共分為四步:
第一步,“做粽子”,用棉紙把犯人層層包裹起來,只露出口鼻供呼吸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