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清朝一樣,越國奏摺制度裡也區分正文、“夾片”。正文裡不便敘述的隱秘事項,常常附在夾片裡。
親兵來報,說澎湖廳同知求知,願意獻計攻佔臺灣。楊國瑞求之不得,當即傳令接見。
澎湖廳同知姓林名肅,舉人出身,為人頗有見識。一見到楊國瑞,倒頭就拜,說道:“大帥興義師解放澎湖,敝人未能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任由清軍佈置防禦,罪過罪過。”
塔讀<app,免費小說網站
楊國瑞笑笑,說道:“先生是文官,不負責軍事,不能節制清軍,我不怪你。聽說先生滿腹經綸,不知有何見教?”
林肅見楊國瑞彬彬有禮,大為好感,說道:
“敝人祖籍福建漳州,從小在臺灣長大。聽說革命軍解放漳州,秋毫無犯,昨日打下澎湖,又軍紀嚴明,毫無擾民滋事之舉。敝人感慨不已,願為大帥獻計,助大帥早日奪下臺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肅談吐不凡,楊國瑞深感興趣,把他延為上賓。卻聽他繼續說道:
“臺灣孤懸海外,與大陸若即若離。臺灣百姓多為福建、廣東的移民,對滿清離心離德。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在鳳山縣發動起義。乾隆五十一年,天地會林爽文在彰化縣發動起義。
“這兩大民變規模很大,影響深遠。自此之後,臺灣常有民變。民變之外,又有高山生番與漢人墾民之爭。漢人開墾田地,侵佔高山族領地,彼此攻伐不斷。
“所以,朝廷常常視臺灣為化外之地。庸碌的官員膽小怕事,倦於政事。膽大的官員則以土皇帝自居,大肆聚斂。臺灣各地,也形成了若干個世家大族。若能得到他們的支援,大帥徵臺必將一帆風順。”
這個思路,倒與楊國瑞不謀而合。林肅熟悉臺灣的情形,向楊國瑞介紹了不少臺灣世家大族的秘辛。
譬如,坂橋林家,一直都是當地的大地主。林爽文起義後,福康安率軍平叛。臺灣米價暴漲。林家因為經營米業,積累了巨量的財富。
再如霧峰林家,與坂橋林家同源同祖。林爽文叛亂時,霧峰林家捲入其中,被官府抄沒了家產。霧峰林家改為經營林地和木炭業,再度興旺。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他們吸取了前面的教訓,政治嗅覺極為敏感。太平軍攻佔天京,霧峰林家派人參戰,助餉,幫清軍攻打太平軍。革命軍佔有嶺南,他們又積極與越國開展貿易合作,不惜代價銷售大米,以與越國交好。
基隆顏家則透過開墾土地,種植茶葉,在基隆等地站穩了腳跟。隨著基隆發現大型煤礦,顏氏家族投入了採礦行業,涉足煤炭開採、運輸、銷售,由此而發家致富。
這些世家大族盤踞臺灣各地,把控臺灣基層政權。林肅雖為澎湖廳同知,亦要對他們禮讓三分。
但楊國瑞卻有把握壓服這些世家大族:
第一,世家大族空有其名,多靠投靠官府發家致戶。這就意味著,世家大族的實際影響力有限,只會見風轉舵,不大可能激烈抵抗革命軍。
第二,革命軍主張“均田免賦”,對臺灣底層百姓有著很大的號召力。百姓對革命軍翹首以盼,世家大族無力阻擋這一趨勢。
第三,革命軍優待俘虜,實力高於清軍。臺灣清軍孤軍守衛臺灣,人數還不及徵臺軍,抵抗意志有限。
因此,楊國瑞一面派軍艦巡遊臺灣,威懾清軍,偵察敵情;一面向各地傳檄,要各地清軍無條件投降。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