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後,徵臺軍登陸臺灣,戰事總體較為順利,只在臺灣府城、淡水廳兩地發生了相對激烈的戰鬥。
臺灣府城位於今之臺灣省臺南市,是臺灣府的府城,也是臺灣道道臺、臺灣府知府、臺灣鎮總兵的駐地。
一城駐有一道臺、一知府、一總兵,自然是臺灣清軍的防禦重點。清軍在此駐紮了四千人馬,然則疲弱不堪。
臺灣鎮總兵是個旗人,不願投降革命軍,故奮不顧身,作戰頗為勇猛。府城靠近大海,全靠炮臺防禦。
革命軍派戰艦逼近府城,利用大炮轟擊城牆。又派出三千登陸兵,在府城南翼登陸。清軍在城外略作抵抗,即收縮防線,退回城內。
戰至第三天,革命軍掃清府城外圍障礙,架設雲梯突入城內,攻破臺灣府城。
府城一破,總兵戰死,道臺投降,清軍頓失憑恃,群龍無首,再也不能形成有力的抵抗。
不久之後,楊國瑞率徵臺軍司令部進駐府城,在此佈告四方,宣佈成立臺灣軍政府。
臺南的局勢迅速穩定下來,徵臺軍隨即北上,掃蕩臺灣西海岸,嘉義、彰化等重鎮皆望風而降。走到淡水廳,遭遇到一股強有力的抵抗。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淡水廳初設於1723年,掌管臺灣中部以北區域。廳治本設立於臺灣中部的彰化。1756年,,淡水廳官署移至竹塹今新竹)。自此之後,竹塹城成為北臺灣政經文化教育的中心。
淡水廳有一個名叫姓陳的大地主,坐擁土地上千頃。他仇恨革命軍,害怕革命軍沒收他的土地,糾集了兩千名團練,號稱“虎頭軍”,試圖阻擋革命軍進佔淡水。
“虎頭軍”取的是“猛虎吞羊”的意思。因為革命軍為楊烜所創,楊為“羊”,虎能吃羊。
然而,姓陳的自知“虎頭軍”徒有其名,又招募了三百名“熟番”、兩百名“化番”,湊成了一支兩千五百人的隊伍。
清朝統治臺灣,將臺灣島上的原住民分為熟番、生番和化番。
所謂熟番,是指漢化程度比較高的原住民,多居住在平原地區,從事農業耕種。生番則是漢化程度比較低的原住民,多居住在山區,靠狩獵採集維持生計。化番則介於生番與熟番之間。
原住民開化程度不高,卻熟悉地形,勇武剽悍。歷史上,日本殖民臺灣五十年,高山族原住民時常起義,給日本殖民者以沉重的打擊。以霧社起義為原型的電影《賽德克.巴萊》,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了臺灣原住民的風采。
徵臺軍從臺南至淡水廳,一路無往不勝,清軍皆望風而降。逼近淡水廳時,有人說淡水的“虎頭軍”頗具聲勢,需要多加防備。
先鋒由副團長王玉寶率領,聽聞“虎頭軍”的故事,不禁嗤之以鼻,笑道:
“老子從小就是土司兵。第一次東征戰役時,老子是新兵蛋子,連長給我佩的是長矛。老子不服,深入敵後,搶下了四杆火槍。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app,&~更多.免費好書請下載塔~讀小說app。
“徵越戰役時,老子做連長,帶領全連充當全師的尖刀連,才進入越南就遭遇象兵。越南人的戰象,站起來就像一座小山似的,老子照樣打趴了戰象,也給手下兄弟們弄了好些象肉。
“他孃的,那象肉又老又柴,嚼起來就像木頭一樣。要是牙口不好,真吃不下這越南象肉……
“老子稱自己為‘虎頭軍’,還差不多。淡水廳那個姓陳的地主算什麼東西,有幾桿槍,拉了一群佃農,就敢稱虎頭軍了?
“……”
王玉寶仍和以前一樣,執意要帶部隊,雖是副團長,其實兼任步兵營營長。他喜歡說大話,經歷的事情又多,吹起牛來有根有據,令手下崇拜不已。
主將如此,部下也就放鬆了戒備,沒把“虎頭軍”當回事。走到一處小道,斥候發現了虎頭軍的旗幟。尖刀排急於爭功,衝到虎頭軍跟前。
虎頭軍一觸即潰,丟下許多軍資給養,有戰馬、大米、蔗糖、魚乾等。尖刀排不知是計,放鬆了戒備,一窩蜂撲上去搶奪軍資。
誰知道,幾十個番兵已經潛伏在附近幾十米遠的樹叢中。突然一聲唿哨,番兵跳了出來。他們赤身跣足,臉上、胸口皆有文身,或持毒箭,或持土槍,向尖刀排發起了突然襲擊。看書喇
尖刀排猝不及防,來不及反擊,就被番兵一一撂倒。番兵習俗野蠻,以取人首級為功勞多寡,生番甚至還有食人的習俗。
這群番兵隨手持有斧頭,先斬掉尖刀排的首級,再搶下尖刀排的步槍,然後迅速逃入樹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