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臺戰役,由楊國瑞負責指揮。未來的臺灣軍政委員會主任,也將由楊國瑞擔任。
楊國瑞年輕有為,又是楊烜的九叔,地位晉升很快。徵越戰役中,楊國瑞擔任徵越軍司令部參謀長,輔佐羅大綱攻下交趾,事後受封男爵,軍銜晉升為准將。
有了這種經歷,楊國瑞便有了獨當一面的資本。再加上交趾局勢已經穩定,楊烜特意抽調他進攻臺灣。
5月10日,徵臺軍從金門出發,前往征伐臺灣。
部隊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照例由南洋艦隊擔任先鋒。第二梯隊共七千多人,主要由步兵第二師兩個步兵團組成。
第二師一直駐防交趾。因交趾戰事已靖,步二師特意抽出兩個步兵團,作為進攻臺灣的陸軍主力。事後,楊國瑞將以這兩個步兵團為基礎,組建臺灣守備師。
5月11日,南洋艦隊先遣支隊抵達澎湖。澎湖位於西南部海域,是臺灣清軍防範大陸來敵的防禦重點。
清軍福建水師設有一個臺灣鎮總兵,為清朝在臺灣的最高武官。此公是個旗人,不願不戰而降,在澎湖集中了一批戰船,主動迎戰革命軍。
塔讀小~。>說—.—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南洋艦隊有六艘蒸汽戰艦參戰,最大一艘排水量為兩千三百噸。這些蒸汽戰艦都是西式木質戰艦,有四艘購自外國,兩艘自造。鐵甲炮艇排水量小,不能遠洋作戰,所以並未參戰。
令人意外的是,臺灣鎮水師戰船上,已經裝備上了洋炮,還有少量怡和公司生產的舊式火炮。這種新式火炮較清軍自鑄火炮先進得多,對革命軍水師亦有威脅。
原來,瑞麟做閩浙總督時,聽從幕僚徐師爺的建議,購買了一批洋槍洋炮。
近海作戰,革命軍海軍有鐵甲炮艇打頭陣,完全不懼洋炮。在澎湖外海,臺灣鎮水師戰船上有洋炮,革命軍就不能等閒視之了。
然而,海軍作戰最是講究,有炮而無船,有船而無陣法,同樣無濟於事。清軍臺灣水師雖有洋炮,卻沒有得力的戰船,仍以老舊的鳥船、趕繒船為主,數量雖多,卻全然不是西式戰船的對手。
澎湖一戰,臺灣鎮水師丟盔棄甲,戰船或被擊沉,或舉白旗投降。楊國瑞年輕氣盛,一面令海軍戰船繼續搜剿清軍戰船,一面下令登陸澎湖,奪佔清軍炮臺。
澎湖是臺灣的門戶,澎湖一失,臺灣頓失屏障。
清朝在澎湖設定一個澎湖廳,隸屬於臺灣府。
步兵第二師副師長馮子材,率二團登陸澎湖。馮子材在徵越戰役中表現突出,被晉升為步二師副師長。此次徵臺,馮子材統率陸軍主力。若表現得力,預計將成為臺灣守備師的第一任師長。
所以,馮子材作戰頗為賣力。他率領一千餘名登陸兵,乘坐舢板,乘漲潮時登陸澎湖主島。清軍依託炮臺阻擊革命軍。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馮子材指揮兩個尖刀連,冒著炮火逼近清軍炮臺,與清軍短兵相接。清軍與革命軍遠距離對射火器,尚能差強應付。一旦短兵相接,清軍不敢白刃戰,或投降,或逃散。看書喇
澎湖是串列島,四面環海。驚散逃竄的清軍敗兵,無路可去,最終只得投降革命軍。
澎湖廳同知,也是個識時務的人,隨即奉上公印,向革命軍投降。
清朝的廳,與州縣一樣都是基層行政機構。但廳往往設在偏遠的地方,時設時變,其主官稱為“同知”或者“通判”。
在正常的州縣裡,同知、通判都是佐貳官,隸屬於知縣、知州。廳同知,或者廳通判,卻是掌印的正官,只是其官階低於知縣、知州。
第二天,楊國瑞登陸澎湖,在澎湖設定行轅,佈置對臺戰事。徵臺軍總人數還不足一萬,楊國瑞打算先撫後剿,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
下午,他正在與幕僚推敲軍報,主要是彙報澎湖之戰的經過,以及下步對臺策略。另有一個“夾片”,報告在清軍中發現了怡和公司生產的火炮,請軍政府酌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