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公司是越國最大的企業,怡和洋行是英國在華最大企業。兩者合併,意義非同尋常。
麥蓮是外交官,對此極為敏感。兩家怡和合並,英國公使文翰似乎也參與其中。
憑著外交官特有的敏銳判斷力,麥蓮認為越國與英國的關係正在改善。此消彼長之下,美國在越國的利益將受到損害。
他急中生智,穿過人群,來到楊烜面前,打斷眾人的交談,直言不諱地說道:“越王殿下,您還記得我嗎?我是美國新任駐華專員麥蓮,若您有空,我想和您深入交談一番。”
這種並不禮貌的行為,令楊烜身旁的英國人感到非常厭煩。英國人自詡為禮儀之邦,並不欣賞美國人直截了當的做事風格。
楊烜上午剛在諮議局見過麥蓮,彼此寒暄過幾句。他一直想與美國建交,自然留心記住了麥蓮。
當著英國公使文翰等人的面,楊烜笑道:“專員閣下,承蒙您的好意。本王正要與英國貴客商量要事,暫時無暇接見您。
“您可以先把國書遞交越王府,申明自己的官方身份。明天上午,本王還要去證券交易所視察。明天中午,本王在王府設宴,親自款待您。”
麥蓮這次來廣州,與英國領事阿禮國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沒有第一時間前去越王府,甚至有些輕視越國,結果把自己搞得十分被動。
英國公使文翰也在一旁笑了笑,說道:“麥蓮先生,借過,借過。”
英國人簇擁著楊烜進入了火車站內的會議室,顯然是要密謀什麼大事。
麥蓮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不免有些悵然若失。唐約翰不失時機地湊了過來,說道:
“廣三鐵路本是美國人投資幫建的,沒想到卻讓英國人搶了風頭。”
麥蓮愣了一下,嘆道:“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哪裡熱鬧,哪裡就有英國人。”
這話說得有理,唐約翰也撓了撓頭,說道:“我們也得努力呀。英國已在1807年廢除了奴隸貿易,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們還保留著奴隸制。”
原來唐約翰口中的“我們”,指的是我們美國。麥蓮心中生出一絲感激,抬頭仰望天空,太陽還在半空中,卻已不再炎熱。
時間還早,唐約翰、麥蓮、丁韙良沿著鐵軌散步。廣州火車站已經建成,站外停著幾臺蒸汽機車,已經投入使用。
廣三鐵路使用美國標準,機車從美國進口,鐵軌、枕木則由越國方面自產。
為方便運輸,鐵路公司在廣州火車站至鋼鐵廠之間修建了一條支線鐵路。鋼鐵廠生產出來的鋼軌,可以裝上機車,直接運到鋪裝前線。
一輛機車掛了六節車廂,滿載著鐵軌,向北方駛去。路過麥蓮等人時,機車拉響了汽笛,司機從車廂裡探出頭來,向麥蓮等人打招呼,聽口音似乎是美國東北部人。
等機車駛過,麥蓮打破了寧靜,直接問唐約翰道:“約翰,你是美國人,在越國擔任海軍司令,與越王關係密切。推誠置腹,我想問你個問題,你若為難,可以不必回答。”
唐約翰聳聳肩,說道:“麥蓮先生儘管問,我一定知無不言。”
麥蓮還是喜歡與本國人打交道,直來直去,說一不二。他問道:“外面都在傳言,說怡和公司要與英商怡和洋行合併,果真有此事嗎?”
“有的”,唐約翰坦然說道:“越王樂見兩家怡和合並,正在親自推動此事。”
丁韙良補充問道:“英國公使文翰滯留廣州,楊烜留在火車站與文翰密談,是不是都是為了此事?”
怡和合並本是一件秘事,尚在討價還價中。怡和洋行老闆渣甸故意洩露訊息,希望可以爭得更多的談判籌碼。洋人輿論為之大譁,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
丁韙良作為局外人,缺乏敏感性,對此未加重視。眼看麥蓮為之憂心忡忡,他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猜得不錯,楊烜此行表面為了剪綵,實則要刺激洋人,推動兩家怡和的合併。
唐約翰不假思索地答道:“怡和合並之事,我聽越王說過,實際並未參與。丁秘書的猜測應該沒錯,怡和公司需要怡和洋行的貿易網路和客戶資源,怡和洋行也能趁機擺脫困境,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