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參謀苦笑一下,說道:“越軍防範極嚴,我們在諒山又人生地不熟悉。敵工處的特工,聽說已經犧牲了好幾個。我知道北城裡還有一個姓武的特工,正在策反城內的越南人,一時難以出城。”
馮子材沉吟片刻,叫來尖刀連長王玉寶,問道:“王玉寶,我有個差事給你。此事極為兇險,你若沒有把握,不必勉強。”
王玉寶天不所地不怕,慨然說道:“團長儘管安排,沒有我王玉寶辦不成的差事。”
馮子材甚是高興,笑道:“好,有志氣!我再把特務連二排撥給你,你想辦法拿下窮奇河大橋,特別是防止越軍炸橋。”
王玉寶知道這其中的艱難,卻決不服輸,領命而去。
馮子材謝過吳參謀,傳令部隊,準備進攻扣馬山上的越軍。
越軍在諒山北部的防禦,以扣馬山陣地最為緊要,對徵越軍威脅最大。越軍以扣馬山主鋒核心,修建了十幾個據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假若一個個拔除據點,勢必費時費力,也要分散兵力。為此,步三團再次放火燒山,逼迫越軍出戰。
現在正是枯雨季,落葉一點就著。扣馬山上的越軍忍耐不住,下山應戰。
越軍肯現身,仗就好打了。按照《步兵操典》、《步兵戰術》,步三團使用迫擊炮、火槍阻擊越軍。
扣馬山上的越軍甚是勇猛,從山上各個方向俯衝而下,在炮火襲擊下死傷慘重。儘管如此,他們依然拿著落後的冷兵器,向步三團發起死亡衝鋒。
步三團身為東路軍先鋒,輕軍急進,攜帶彈藥不多,昨日接連兩場戰鬥,彈藥消耗太快。而越軍的衝鋒不講隊形,四面八方都有。
馮子材看在眼裡,對越軍生出一絲敬畏。他自從加入天地會後,也算是飽經戰陣,接觸過很多軍隊。太平軍紀律嚴苛,給馮子材留下的印象最深。綠營兵最為廢弛,幾乎不像一支軍隊。
眼前的越軍,雖然不像太平軍那麼勇敢,卻也能夠慨然赴死,這使他產生了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越軍隊形散亂,或許是出於無意,卻也使得步三團無法集中火力。出於對對手的尊敬,也為了節省彈藥,馮子材下令:“停止射擊,準備白刃格鬥。”
革命軍陸軍的火器裝備率,其實並不高,剛接近百分之四十。而革命軍的主要對手,滿清的八旗兵、綠營兵,火器裝備率早已超過百分之七十。
一方面,革命軍擴張太快,無法全面普及火器。另一方面,清軍、越軍的火器相對落後,射速、威力、射程都不及革命軍。與其提高陸軍火器裝備率,不如把節省下來的經費發展海軍。
所以,革命軍陸軍仍然重視白刃格鬥,有一半以上計程車兵使用冷兵器做武器。
越軍自知武器不如敵人,便想靠白刃格鬥取勝。哪知他們衝到山下,與革命軍短兵相接,拼大刀長矛,仍非革命軍對手。
革命軍陸軍以廣西俍兵居多,俍兵重視白刃格鬥,多有秘技。為此,總司令部特意博採眾長,編制了簡單有效的刺殺技術。
這種技術最強調突刺,兩人或三人一組,一人佯攻,另外一人或兩人突刺,又分為直突、脫突、下突、返突,看似簡單,其實最為有效。
越軍從扣馬山上俯衝而下,先被山火燻得頭暈腦脹,到了山下與步三團交戰,又被殺得丟盔棄甲。
步三團官兵愈戰愈勇,喊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口號:“攻下諒山,飲馬河內!”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