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地區自古盛產大象。大象用於戰爭,也就是戰象。越南在中南半島保持著積極擴張的態勢,曾大量馴養戰象。他們不僅自己馴服野象,還逼迫暹羅、占城等國進貢大象。
在戰象的基礎上,越南訓練了“象兵”,又稱為“象軍”,頗具聲勢。越南使用象兵打仗,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經驗。
譬如,東漢時“二征夫人”起兵反抗東漢統治,三國時趙姬反抗東吳統治,都曾大量起用象兵。
戰象體格龐大,衝擊力、負載能力、防禦力都遠勝於北方的戰馬。而越北崇山峻嶺,騎兵施展不開,故北方軍隊往往難敵越軍的象兵。
北方中原王朝亦曾少量組建象兵,在戰爭中大放異彩。譬如,明朝于謙領導的京師保衛戰中,北歸明朝的象軍將領陳覆宗,將越南進貢的宮廷儀衛象裝備為戰象,並駕象出戰,獲得成功。
南明大將李定國,亦曾組建象兵,給吳三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吳三桂在雲南開府後,亦組建了大量象軍。三藩之亂時,象軍一度出現在湖南戰場,令清軍大為驚?。
從南北朝、阮鄭紛爭、西山起義到阮朝建立擴張,越南人在長期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越南人的象兵一度令暹羅、占城等國談“象”色變。
塔讀
譬如西山朝時,清軍應黎皇請求,出兵討伐西山朝。西山軍隊將大炮架在戰象上,令清軍大為駭異。
阮朝滅了西山朝,文治武功更為突出,物件兵更為重視。根據敵工處的情報,越軍現有大約300頭戰象,配備了3000名象兵。
越南戰象的體積相對較小,一頭戰象一般配備30支箭、30支標籤和一個鐵鉤。戰鬥時,三人乘坐在戰象上,一人駕象,兩人在象背上實施遠端攻擊。
象是陸地上現存最大的動物,看似反應遲鈍,實則聰明靈活,腿腳靈便。
阮朝對戰象訓練又有改進,使之不怕洋槍子彈,亦不怕火。經過訓練的戰象,與象兵頗有默契,作戰時可以猛向前衝,不避炮火。遇到敵人,戰象則用鼻子將起捲起,拋至地上,再肆行踐踏。
只不過,訓練戰象成本極高,遠高於北方的戰馬。阮朝政府專門設有象政,仍然不能大量裝備戰象,只能維持在三百頭左右,主要用作戰鬥,亦充任宮廷儀衛。
徵越軍東路軍主力從鎮南關出發,預計將遭遇越南的象兵。
歷來從陸上進攻越南,鎮南關最為便捷,地勢最為重要,是廣西有名的關隘。從鎮南關往南,有一條古驛道直通諒山。
越南人北上廣西,也多走這條道路。這條路短短几十里,兩旁都是崇山峻嶺。只要能透過這段路,就能抵達重鎮諒山。過了諒山再往南,就是紅河平原,之後一馬平川,可以直逼河內。
就在海軍發動白藤江之戰的同時,東路軍先鋒也從鎮南關出發,沿著古驛道向南進發。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這是一條軍事要道,兩國軍隊曾在此多次交戰。但詭異的是,步兵二師出鎮南關後,道路兩旁出奇的安靜。
自從高伯適起義軍丟掉山西省後,高伯適就不斷向外散佈流言,說革命軍已經做出承諾,隨時就要開進越北,支援起義軍消滅阮朝。
對此,阮朝重臣阮登階非常重視,朝鎮南關方向調集重兵,防禦革命軍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