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滅六國後,派兵南下攻佔嶺南,在越南設立交趾郡。此後一千多年,交趾一直處於中國統治之下。
即便是東吳、東晉,包括五代十國時期的宋、齊、梁、陳等偏安小政權,都對越南實現了有效、直接的統治。
從唐朝到五代,越南地區稱為安南,中原王朝在此設定靜海軍節度使。南漢大有十年,即公元937年,靜海節度使發生內亂。
牙將吳權乘機而起,廢絀靜海節度使建制,後稱吳王,建政權,定官制。從此,越南結束了一千餘年的“北屬”時期,開始了自主封建國家的時代。
所以,越南的“國父”,是個百分百的漢人。
吳權稱王,南漢自然不肯放過。雙方在大藤江大戰,漢軍大敗。
白藤江由太平江於廣寧省廣安市分支而成,漲潮時寬度可達40公里,在今越南海防市水源縣境內注入下龍灣,是下龍灣通往河內市的門戶,位置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
歷來中國從海上向越南用兵,白藤江為必經之地。歷史上,中國曾在白藤江與越南三次大戰,三次皆敗北。
吳權在白藤江擊敗南漢軍隊,越南自此取得了獨立地位。此為第一次白藤江之戰。
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同樣向越南用兵,希望恢復中原王朝對越南的直接統治。宋軍輕敵冒進,同樣在白藤江大敗。
此為第二次白藤江之戰,距離上次戰爭僅過了43年。
第三次白藤江之戰,發生於1228年。元世祖忽必烈發起對越滅國之戰,這是中原王朝對越南用兵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行動。元軍縱橫歐亞大陸,同樣在白藤江大敗。
古代中原王朝對越南三次用兵,均折戟於白藤江。它就像是一座張開大口的猛獸,吞噬了無數漢家兒郎的性命,成為了中原王朝揮之不去的夢魘。
如果說日本是把剛而易折的武士刀,那麼越南就像一根柔而堅韌的皮鞭,就連巔峰之時的美國都無可奈何。
元朝攻日時遭遇颱風,全軍覆沒。那場颱風,也被日本為稱之為“神風”。對於越南來說,白藤江同樣是越南的福地,保護越南不被北方中原王朝侵擾。
楊烜曾向羅大綱指授方略,他認為:
徵越應該“快刀斬亂麻”,直撲河內。越南就像一條皮鞭,河內就是皮鞭的握柄。只要佔了河內,就斬斷了皮鞭的握柄,皮鞭也就不能再發揮作用。
按照楊烜的方略,羅大綱率領著徵越軍海軍,直撲河內。白藤江是河內的門戶,徵越戰役首先爆發於白藤江外。
徵越軍海路方向,由海軍參謀長張墨作統帥。隨著原海軍司令陸雨晨出使歐洲,海軍方面的人事也有了一番大的變動。
原參謀長唐約翰代理海軍司令。南洋艦隊司令員張墨代理參謀長。南洋艦隊司令,由副司令李銳代理,艦隊參謀長由美國海軍退役軍官霍華德擔任。
張墨是中葡混血,出身於華南海盜。由他統帥徵越路海路方向,實有微妙之處:
一度實力強大的華南海盜,已經四分五裂,一部投降革命軍,另一部投降阮朝,還有餘部到南洋刀頭舔血了。張墨與這些海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可以更好的統戰這些海盜。
白藤江外,南洋艦隊先鋒與阮朝海軍首先爆發了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先鋒由南洋艦隊司令李銳親自擔任,他同樣出身於華南海盜,是張墨的好兄弟。不過,與其他海盜不同,李銳長得十分清秀,頗有幾分儒將的風采。
不出意外,南洋艦隊得勝,越軍敗退。官兵欣喜不已,提議追擊越軍。李銳拿望遠鏡觀察良久,說道:
“此戰大有蹊蹺,不可不防。阮朝海軍一向精銳,號稱東亞一流。當年阮氏統一越南,得到法國人的幫助,興建了一批西式水軍,大敗過華南海盜。
“之後,阮氏歷代皇帝都很重視海軍。雖說這幾年來,阮朝海軍退步明顯,但也不至於像剛才那樣一觸即潰。
“況且,剛才我們也是試探性地進攻越軍。我看,他們十有八九是故伎重施,在白藤江下佈置了木樁。”
在第一次、第三次白藤江之戰中,當時的越南軍隊在白藤江下佈置木樁,上面包以鐵尖。他們先引誘華夏軍隊進入白藤江,再坐等白藤江退潮。
海潮退去,華夏戰船進退失據,被木樁戳破船體,不攻自滅。
這是個屢試不爽的方法。因為白藤江地形複雜,江面寬度達到幾十公里,潮汐落差很大。華夏軍隊要進入河內,非經白藤江不可。
於是,先鋒在白藤江外拋錨,等待海軍主力。
不久後,海水落潮,密密麻麻的木樁也露了出來。海軍官兵們瞪大了眼睛,認為李銳有先見之明,對他心悅誠服。
於是,先鋒逼近白藤江,從戰船上放下幾十個舢板,派兵划著小舢板,負責拔除木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