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到楊烜,高伯適倒頭就拜,說道:“王爺救我!”
楊烜端坐在大殿王座上,著黑旗軍裝,一臉嚴肅,顯得格外威風、深沉。
他不動聲色,說道:“菊堂兄請起。賜座!”
一名衣著鮮明的侍衛端來一個沒有靠背的圓凳,請高伯適落座。王府侍衛都是近衛團裡百裡挑一的好手,是黑旗軍精銳中的精銳,軍裝也與其他陸軍不同。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高伯適一介書生,看到裝備精良、衣著鮮明的王府侍衛,內心露了怯,不由自主地坐到了凳子上。
王座高踞在上,高伯適需要仰視,才能看到楊烜的神色。這讓他產生了一種被審問的屈辱感。
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高伯適只能忍氣吞聲,說道:
“王爺,您宅心仁厚,胸懷天下蒼生。如今我越南阮氏失德,北圻百姓屢受洪災、蝗災,只能舉旗造反,與兩廣義軍頗為相似。
“然而,兩廣義軍以黑旗軍為翹楚,有王爺做統領,故能征伐兩廣,一路勢如破竹。高某受黎皇重任,擔當黎氏軍師,怎奈高某才德微薄,起義軍節節敗退,黎皇一再丟城失地。
“請王爺念及越南百姓,念及我二人的私誼,出兵相助……”
高伯適還未說完,楊烜便打斷了他:“菊堂,話不能這樣講。你是黎皇軍師,統率千軍萬馬,自然知道行軍打仗的兇險。
“出兵相助,說起來簡單,實則要動員大軍,籌措糧草、彈藥、軍餉,極其繁瑣,極耗銀錢。弄得不好,還可能傷亡慘重,甚至全軍覆沒。
“兩廣戰事未竭,清軍又在五嶺虎視眈眈,我也不好分兵支援越北。況且,暨南軍政府也很缺錢,從海商、洋行那裡借了許多款項,哪有多餘的財力支撐越北戰事?”
高伯適心裡大驚:怎麼話風又不對了?前兩天,楊烜還在談條件,怎麼今天就講起困難了?難道,他不想出兵了?還是要以退為進,打算索取更多的利益?
不管怎麼樣,高伯適已經山窮水盡,必須求得楊烜的相助。他只能離座,再拜,說道:
“王爺何出此言?黑旗軍實力雄厚,軍政府財力豐沛。只要越王出兵,一定可以打敗阮氏,把阮氏趕出北圻地區。”
楊烜聽了這話,不滿之情溢於言表。高伯適的意思很明顯,只想把黑旗軍限制在北圻地區。將來,黎氏若要讓渡權益,只會讓渡北圻地區的權益。
在地理上,越南猶如一條橫臥在中南半島的小龍,全國分為三個地區,越南人稱之為“三圻”,即北圻、中圻、南圻,相當於越南北部、中部、南部。
三圻地理概念形成於十八世紀末期,距今不過五十多年。和中國一樣,越南的歷史也是一段不斷對外擴張的歷史。
秦漢時,越南為中國領土。
五代十國時,越南土豪丁部領趁亂自立,建立大瞿越國。
宋朝統一中國後,國力較弱,太祖無力征伐,只得承認越南為外藩。彼時,越南國土只有交州一部,以紅河三角洲為中心,大致範圍在北圻地區。
丁朝之後,越南積極學習中原文化,以漢字為官方文字,國力逐漸強盛,一步步開拓疆土,向南入侵佔城國,將國界線推進到現在越南中部地區。
明朝永樂年間,越南重新迴歸中國版圖,但明朝對越南的統治維持時間不長。黎氏反明成功,“中興”越南,徹底消滅占城國,將國境線繼續向南推進。
之後黎氏衰敗,國內阮、鄭兩姓爭權,越南南北分裂,彼此不斷征伐,黎氏成了傀儡。
18世紀末,西山邑發生農民起義,阮氏三兄弟建立西山政權,先後滅阮主和鄭主,再次統一越南。
西山朝為了便利統治,將越南一分為三,即為三圻之雛形。但西山朝軍事色彩較濃,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屢屢發生內訌。
在暹羅避難的阮主後裔阮福映,得到了法國人的支援,在1800年一舉殲滅西山朝,重新統一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