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者清軍已敗,軍政府據有兩廣。凡我兩廣同胞,允宜除舊染之汙,作新政府之公民……
“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三十日,一律剪除淨盡,有不尊者,以違法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仰民政部通行兩省,轉諭所屬地方,一體悉知。若有冥頑不靈之徒,執意留辮者,科以辮子稅,每月稅銀一兩白銀……”
年輕人笑笑,說道:“四叔,你一向在十三行任職,常與洋人打交道,總歸比一般人開明,怎麼還一直留著這根豬尾巴?”
中年人苦笑一下,用一種半開玩笑、半教訓人的口吻說道:
“賢侄,你可憎讀過明朝遺民的著作?明末清初,南明偏據嶺南,明軍與清軍曾在嶺南爆發大戰。別的不說,僅廣州一地,就曾多次易手。
“南明紹武帝在廣州稱帝,與永曆帝爭奪帝統,大動干戈。滿人佟養甲乘機聯合明降將李成棟,奇襲廣州。不久,李成棟再次反叛滿清,殺佟養甲,廣州復入南明之手。
“之後,漢奸尚可喜進入廣東,攻克廣州。而南明大將李定國也聯合鄭成功,合攻廣州。
“短短几年,廣州城屢屢易手。後世讀這段歷史,只恨佟養甲、尚可喜這樣的漢奸,只惋惜李定國、鄭成功心不齊,未能攻克廣州。
“你可知道,這中間有多少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你可知道,僅僅是剪辮與留辮之爭,就使無數百姓人頭落地?”
年輕人頗為新潮,自然不知道這種陳穀子爛芝麻的事。
中年人有些得意,賣弄道:“當時,清軍來到廣州,看見不剃辮子的老百姓,就說上峰有令‘久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格殺勿論。
“明軍來了,就說剃了頭髮的人是滿清的走狗,同樣見人就殺。那一陣子,老百姓糟了大殃,窮人都想辦法躲起來,有錢人都準備一套假髮……”
年輕人對此半信半疑,但他自知學問不如四叔,便轉而說道:
“四叔,黑旗軍軍紀嚴明、戰鬥力強,我們都親眼所見。而清軍主力又在江南與太平軍周旋,無暇南顧。您難道認為,清軍有可能打回廣州嗎?”
中年人更為謹慎,不願當眾說黑旗軍的壞話,只是搖頭微笑而已。
阿禮國一向反感辮子,此刻便忍不住說道:“您在洋行工作,時刻與洋人打交道。據我所知,洋人特別討厭中國人的辮子,覺得辮子太油膩,容易生蝨子。
“別的同事都剪辮子,您卻不剪辮子,這就顯得不太合群了。有些心思重的,還以為您有異心,對軍政府不滿意呢?若真要這樣,可要影響您的前程了。”
這一層深意,卻是叔侄兩個沒有想到的。中年人臉上的得意消失了,年輕人也趁機說道:
“四叔,洋先生說得不錯。越王多次下令移風易俗,而剪辮子正是移風易俗的頭等大事。黑旗軍軍人、軍政府職員早已剪辮,留西式短髮,著西式短裝。
“這已經引領了社會潮流,很受我們年輕人的歡迎。裁縫日夜趕做黑旗軍軍服,也供不應求。商店裡的墨鏡、皮鞋、懷錶等西式玩意,都被搶購一空。
“別的不說,您看這西餐廳裡,中國人哪還有留辮子的?您這一身長袍馬褂,還有那根油光鋥亮的大長辮子,在西餐廳裡太礙眼了!”
年輕人剪了短髮,中分發型,使用髮膠把頭髮梳向兩邊。但他頭髮茂盛,這種髮型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再看他的衣服,上身是馬褂,下身卻仿的是黑旗軍的軍褲,顯然是搶購不到軍服。雖然衣服搭配得不倫不類,但比長袍方便多了。
中年人語塞,一臉的尷尬。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阿禮國啞然失笑。他敏銳的意識到:傳統華夏一向講究尊卑有序,晚輩憚於封建禮教,絕對不敢當面指責長輩。剛才那一幕,年輕人直言長輩不足,顯得大膽、開明。
這說明,在廣州,封建禮教正在瓦解,移風易俗已經初見成效了!
<script>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