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過來看,八旗剛入關時,滿人總人口才18萬人。滿八旗只有6萬,蒙古八旗2萬,漢軍八旗3萬。
如果再算上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1萬人,外藩蒙古1萬人,吳三桂部關寧兵3萬人,所有兵馬合計起來,不過才16萬人。
八旗何以憑這16萬人,就能打敗上百萬的大順軍、大西軍、南明軍?就能統一全國,佔領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很大的原因在於,清軍極其擅長統戰工作,善於瓦解敵軍,爭取敵軍反正。敵軍但凡投降者,仍舊掌握實權,巡撫仍是巡撫,總兵仍是總兵,還會得到清軍的大量賞賜,故明軍、農民軍皆願意投降。
譬如,大西軍李定國的兒子、明朝開國名將徐達常遇春的後裔、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都被編入了漢軍八旗,享受高官厚祿。
八旗入關不到兩年時間,就有三十萬前明野戰精銳降清。主要包括:
薊鎮主力西協總兵唐通領本部主力八千人,甲申年冬在保德降清,薊鎮剩餘的一、兩萬兵馬在原駐地降清。
宣府、大同兩鎮約五萬人大同鎮三萬多人,其主力日後隨姜鑲反清),在大順軍戰敗放棄北京後降清。
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各鎮剩餘的大約五、六萬人駐防沿邊,在多鐸、阿濟格兩路會師西安後陸續降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原保定、山西、河南的少數明軍也陸續在甲申年秋夏至順治二年投降了滿清。
董學禮的一、兩千人在甲申年夏降清,白廣恩的數千人在藍田口脫離順軍主力降清,原本出征四川的馬科部,停留關中的高汝礪、武大定等部共約一萬餘人,也在順軍放棄陝西后降清。
保定、山西兩鎮的殘餘兵力在清軍收取北直、山西時降清。高鬥樞、王光恩等部四、五千人,在阿濟格到達襄陽後立即投降。
南方四鎮約十萬人,是弘光政權主要的野戰兵力,在清軍南下後陸續投降。
援剿總兵高傑的三萬多人九千騾馬)在睢州之變後分裂,揚州之戰前陸續降清其中李成棟的數千人日後在廣東反清)。
山東總兵劉澤清的兩萬人左右在淮安附近降清。
廬州總兵黃得功的大約兩萬人左右,在蕪湖之戰因部將叛變降清。
江北總兵劉良佐的一、兩萬人在多鐸南下時降清。
若要加速黑旗軍的統一事業,就要做好統戰工作,堅決執行瓦解敵軍政策,善待清軍俘虜,優待清軍降軍。
八旗兵堪稱是敵我對立最鮮明、抵抗意志最堅決的敵軍。
如果黑旗軍連八旗兵都能接納,其他的綠營兵、團練更會放鬆抵抗意志。如果黑旗軍像太平軍那樣,不分青紅皂白屠殺滿人,必會引起滿人的仇恨,強化八旗兵的抵抗意志。
孰優孰劣,自然一目瞭然。
八旗剛入關時,滿人人口只有18萬人,八旗兵只有6萬。他們之所以能夠風捲殘雲般掃蕩明軍,統一華夏,統戰工作居功最偉。
楊烜要統一華夏,同樣要依靠強有力的統戰政策,爭取八旗兵的投降。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