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遷鑄炮局至城內,此事萬萬不可。聽說黑旗軍即將攻城,廣州危在旦夕。況且,城內沒有鐵礦,鑄炮局遷到了城內,什麼事都幹不了。”
總辦是旗人,一家老小都住在廣州內城,也就是滿城裡。他主張把鑄炮局遷進城內,實有與全家老小團聚之意,便反駁道:
“兄弟,咱們鑄炮局是總督、巡撫一致要求設立的,經費都來自藩司衙門。總督、巡撫、布政使都在廣州城內,咱們如果搬到惠州,讓這些大人怎麼想?我們的經費從何著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況且,現在是戰時,城內沒有鐵礦,我們可以收繳鐵鍋、銅佛,都能熔成鐵水、銅水,進而鑄成火炮。我們若是遷去了惠州,這在上峰看來可是臨陣脫逃。事後,你我面對上峰,將作何解釋?”
旗人勝任不了繁瑣的事務,卻最愛說大話。丁日昌辯論不過他,便說道:“大人是總辦,鑄炮局的事,您說了算。大人要把鑄炮局搬到城內,我們自然照辦。”
話雖這樣說,丁日昌卻並無動作。局裡的委員們都與丁日昌交好,也不願回城裡送死。總辦把鑄炮局遷往城內的主張,也就不了了之了。
最後,鑄炮局既沒遷往廣州城內,還未遷往惠州,仍舊留在燕塘。局裡機靈點的委員、工人都尋找藉口離開鑄炮局,甚至於不辭而別。
丁日昌也收拾好了行李,準備隨時跑路。
這天,黑旗軍開始進攻廣州。訊息傳至燕塘,鑄炮局內人心惶惶。總辦嚇得六神無主,找丁日昌商量半天,亦沒拿出個主見來。
丁日昌極有見識,料知事情已不可為,敷衍總辦一番,決定乘夜逃回潮州老家。
誰知,傍晚時,一隊黑旗軍騎兵馳抵燕塘,包圍了鑄炮局。
鑄炮局裡雖有很多短炸炮、開花彈,卻缺少駐軍。局裡的委員們、工人們都知道黑旗軍善待俘虜,根本未作抵抗。
黑旗軍很快攻進鑄炮局,一員小將把鑄炮局的員工集合起來,說道: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諸位兄弟,我們黑旗軍已經入主廣州。大家不要害怕,黑旗軍不僅不會傷害大家,還會繼續僱傭大家鑄炮,為大家提供更為優良的報酬。”
眾人在懼怕之餘,又生出一絲驚喜。
事後,那小將徑直找到丁日昌,說道:
“丁先生,我是黑旗軍步兵一師騎兵團長楊國瑞。今日奉大元帥之令,特意來鑄炮局尋訪請丁先生。請丁先生念及天下蒼生,出山為黑旗軍效力。”
說罷,楊國瑞拿出一封楊烜的親筆信,遞給了丁日昌。
丁日昌還未來得及拆信,另有一人從楊國瑞背後閃了過來,說道:“禹生,別來無恙?”
這人正是前廣東陸路提督陶煜的兒子陶德章,與丁日昌相熟。陶煜歸降黑旗軍,陶德章亦聽從父命,毅然歸正。他同樣拿出一封勸降信,由陶煜親筆書寫。
丁日昌頗感震?:連陶煜父子都投降黑旗軍了,可見清軍大勢已去!
丁日昌此聲地位不尊,只是個從八品的縣學訓導,何以引起楊烜破格禮遇呢?
歷史上,丁日昌可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丁日昌,生於1823年,卒於1882年,字持靜,小名雨生,別名禹生,廣東潮州府豐順縣人,曾任江蘇巡撫、福建巡撫。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他是華夏近代富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洋務運動中的風雲人物,李鴻章麾下的洋務干將,曾創辦江南製造總局、開發臺灣……
此人極富才幹,提出過完整的海軍建設計劃、陸軍改革計劃,主張建設北洋、東洋、南洋三支水師,將舊式陸軍分設為野戰部隊和地方治安部隊,對近現代華夏國防影響深遠。
他也是一個很有魄力的改革家,曾主持改革江蘇綠營、整理兩淮鹽務弊政、收購旗記鐵廠、修建華夏第一條電報線、開發臺灣……
此時的丁日昌年僅二十九歲,卻已在廣東官場聲名鵲起,把鑄炮局搞得有聲有色。
楊烜慧眼識珠,派楊國瑞拜訪丁日昌。丁日昌亦識時務,讀過楊烜、陶煜的親筆信後,毅然決定加入黑旗軍。
就這樣,楊烜蒐羅了不少人才,為日後建設兩廣打下了良好基礎。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