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即將而來的東征,楊烜叮囑何寅道:“黑旗軍已經打下了鎮安、思恩、泗城三府,不久還將有大動作。打天下易,守天下難。若要治理、建設天下,更是難上加難。
“黑旗軍打下這麼多的地盤,如果守不好,如果治理不好,反而會成為軍政府的包袱。如何守天下,如何治理天下,關鍵在於人才,關鍵在於快速培養足夠多的幹部。
“現在我們使用幹部,主要從黑旗軍中選拔人才,其次便是招納外地的洋務人才,再就是留用各種舊官僚、地方豪強。這並非長遠之計。
“黑旗軍出身的幹部,受過長期的教育、歷練,使用起來相對比較放心。外地的洋務人才、舊官僚、地方豪強,想法各異,就不如黑旗軍出身的幹部。
“從長遠了看,我們必須拓寬人才培養途徑,尤其要依靠學校源源不斷地培養人才。各級學堂,特別是暨南大學堂,要擔負起普及教育、培養人才的重任。”
何寅深感責任重大,對道:“大元帥請放心,我們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負大元帥的期望。”
黑旗軍不斷攻城略地,軍政府也急需各類人才。按規劃,暨南大學堂學制三年,除此之外,還設有許多速成班,大多以一年期甚至六個月短期培訓為主。這些速成班的學員,多由黑旗軍、軍政府選送過來。
目前是軍政府狀態,一切以軍政需求為主。這些學生從大學堂畢業後,都要無條件地服從學堂的安排,被分配到黑旗軍、軍政府、企業、學校裡任職。
即便如此,軍政府治下人口缺口依然很大。現代政府的組織能力更強,需要大量訓練有素的官吏,可以從有限的社會資源中汲取更多的力量。
楊烜志在建設現代政府組織,志在開展近代事業,迫切需要大量受過教育的人才。
與之相反,滿清是個小農社會,官位編制很少,每個州縣只有“知縣”、“縣丞”、“典簿”等區區三四個“正式編制”。
官員之外,則為數量眾多的胥吏。譬如廣西的州縣,一縣可有一上千個胥吏。胥吏升遷無望,沒有名望,也就不要顏面了,鐵了心要弄錢。
官員不懂實際政務,極度依賴胥吏辦理政務,這是滿清吏治惡化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軍政府亦得到了傳統舊官吏的支援。
軍政府要建設現代政府,創辦警察、郵政、稅務等系統,由此也創造了更多的官職。舊式胥吏表現得好,亦可成為軍政府的官員。舊官員表現得好,亦可升遷至領導崗位。
這相當於是做大了蛋糕,使更多人可以分食到更多的蛋糕。由此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獲得更為廣泛的支援。
不過,在楊烜看來,解決人才短缺問題,最關鍵的還要靠教育。
教育的首要問題,又是掃除文盲。
漢字屬於象形文字,學習起來比較艱澀,這在客觀上並不利於教育的普及。
早在民國時,國人就認識到了這一點。當時很多激進派學者,都主張廢除漢字,改用西式羅馬字母。譬如,魯迅先生就說過: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最簡單易學的文字,應當是拼音文字,譬如英文、日文、拉丁文。
英文只用二十六個字母,就能表達完整的語意。即便不認識某個英文單詞,亦可以根據規律拼讀出單詞。日文同樣如此,只需掌握五十音,就能快速學習日文。
蘇聯成立後,將俄文拉丁化,取得了成功。我國亦曾想學習蘇聯,創造拼音文字,甚至探討過漢字拉丁化。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但漢字有其獨特性,字數太多、同音太多。譬如,“張”與“章”讀音相同、“逝世”與“世事”相同。如果創造拼讀漢字,難以繞開這麼多的同音詞。
最終,我國選擇了簡體字、拼音相結合的方式,掃除了文盲。
漢字堪稱是全球最古老的漢字之一,已有三千多年使用歷史,是中國文化的瑰寶、結晶。
然而,清代以前的漢字都是繁體字,雖然字形優美,卻複雜難寫,不利於普及教育。譬如現在簡體“龍”字,繁體字寫作“龍”,很容易寫錯。
而在封建社會,我國的文盲率高得驚人。清末時,清廷推行新政,大力鼓勵教育。即便如此,當時的學部曾經做過估計,當時“粗通文墨者”約有三百萬人,占人口比例不超過百分之一。
廣西屬於邊遠偏僻省份,少數民族眾多,文盲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