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的關鍵,便是清廷允許地方士紳自辦新式學校。學生從學校畢業獲得畢業證,視同獲得科舉功名。這樣一來,讀書人不必再透過科舉獲得官職,只需透過就讀新式學校,畢業之後即獲得官職。
這對地方士紳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喜訊。官紳辦學,可以獲得名聲,還能讓自家子弟獲得官職,何樂而不為呢?
軍政府當然不允許士紳獲得教育主導權。
在初級、中級教育階段,士紳不得辦學,所有課程都由政府統一制訂。在高等教育階段,士紳可以辦學,即民辦高校。學生從民辦學校畢業,工作並無保障。
暨南大學堂算是公辦高校。學生一畢業,就能到黑旗軍、軍政府、政府控股企業、學校中任職,相當於獲得官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樣一來,軍政府既為大學教育籌到了經費,又能讓牢牢掌控教育主導權,總體利大於弊。
在楊炟看來,只要學校風氣不受影響,只要教學科研活動得以加速,他並不介意學堂接收富紳的捐款、招收富紳家的子弟。
楊烜問道:“現在學堂裡的學生,花高價錢入學的,佔比多少?”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何寅不假思索,對道:“大約有四分之一。”
楊烜又問:“富紳的捐款,佔學校經費多少?”
何寅略一計算,對道:“至少有三分之二。”
楊烜又問:“這些富紳子弟,每年平均學費多少?”
何寅又盤算片刻,說道:“粗略估計一下,富家子弟每年學費在一千兩白銀以上。”
楊烜覺得很划算。軍政府鼓吹民族主義、集體主義,在調動組織老百姓的同時,也觸發了民粹主義思潮。
大學堂接受富紳捐款,讓那些富家子弟入學,無疑讓很多人感到不公平。何寅身為校長,受到的壓力很大。趁楊烜在場,他不由得向楊烜倒了下苦水。
楊烜微微一笑,安慰他道:“老兄無須自責。簡單算一算賬,便知道我們這樣做非常划算。每名富紳子弟入學,按三年計算,大致要繳三千兩白銀。
“普通學生憑考試成績入學,無需繳納學費,相當於免費入學。可我們軍政府哪有這麼多錢供養學生呢?只能想辦法從富紳身上薅羊毛。
“富紳子弟繳納高昂學費,平攤到普通學生身上,一個富紳子弟的學費至少可以培養十個普通學生。從長遠上看,這是划算的。
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只是我們需要牢記,黑旗軍為人民群眾而戰,軍政府代表的是人民群眾的利益,而非富紳豪強的利益。富紳子弟進入大學堂,也要事事遵守學堂的規矩,決不能搞半點特殊。”
何寅釋然,笑道:“這方面,大元帥可以放心。我們大學堂學風很正,以學習成績論英雄,並不看學生出身。而且,很多富紳子弟也並不是不學無術之徒,很多人比其他學生學習還要刻苦。”
科舉制度下,讀書是一件極花錢極辛苦的事,不僅要請老師,還要自費趕考,普通人家根本承擔不起。普通貧民根本無錢讀書,一般地主家庭也要花好幾代人,才有可能培養出一個進士。
軍政府在治下普及義務教育。那些天資聰穎,家庭貧困的學生,只能他們願意學習,並且透過大學堂的入學考試,皆能免費入學,免費就讀。
從這一點看,軍政府的教育制度,相比滿清至少公平一百倍、進步一百倍。
事實上,不管是富家子弟,還是普通學生,都非常珍惜大學堂的學習機會。按照規劃,只要學生順利畢業,皆由大學堂統一安排工作,到黑旗軍、軍政府、政府控股企業、學校等單位任職。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滿清治下,學生只有透過科舉考試,方能做官。但在軍政府治下,暨南大學堂的學生畢業後即可做官。
所以,暨南大學堂對學生極富吸引力。學生不分貧富,也都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