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軍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西征,預計將在4月1日出徵。
大戰在即,楊烜卻毫不緊張,反而胸有成竹。經過三輪兵棋推演,黑旗軍的作戰計劃已經趨於完善,無需楊烜顧慮。他專門抽出時間,前去視察宣傳、教育工作。
楊烜非常重視宣傳工作,早在黑旗軍成立之初,便創辦夜校,幫助官兵識字,灌輸革命理想。
打下南寧、太平府後,黑旗軍始有穩定的根據地。為了整合宣傳力量,提高宣傳效果,楊烜下令從黑旗軍軍政部抽組人員,組建新式報社。
這個新式報社,取名為《民報》,意為人民之報,為人民發聲。《民報》主要刊載軍政府政策主張、洋務知識、黑旗軍軍事行動、工礦企業近況、時事新聞等,每五天發行一期。
除了發行報紙,《民報》亦出版各類書籍,主要包括軍政府的宣傳冊、西洋書籍等。
《民報》的創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無疑將改變華夏報業的歷史。
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有了邸報。邸報類似於現在的政府公報,定期刊載皇帝諭旨、臣僚奏議,是地方官紳也解中央動態的重要渠道。
可以肯定的是,邸報與近代意義上的新聞報紙相去甚遠。
在華夏近代報紙發展史上,第一份英文報紙於1827年誕生,是為《廣州紀錄報》;第一份中文報紙於1833年誕生,是為《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均為西方傳教士在廣州創辦。
華人在國內自辦的第一份中文報紙,為1858年在香港創刊的《中外新報》,伍廷芳曾參與編輯。
近代中國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報紙《申報》,則創辦於1872年的上海。
1852年,華夏已有多種報紙,皆由洋人創辦,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北華捷報》和《字林西報》。
這兩份報紙皆是洋人在上海租界內創辦的報紙,影響很大。很多官府、士紳都訂閱這兩種報紙,以便了解時事。
春節過後,受楊烜邀請,蘇州人王瀚來到南寧,出任《民報》總編。在此之前,民報社長和總編是曾錦歉,此人也是軍政府宣教部長。
有王瀚專管《民報》,曾錦歉得以專心於本職工作。
王瀚便是後世的王韜,原在上海墨海書館工作。他是華夏近代資產階級第一代思想家、報人、教育家,對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影響巨大。
透過譯書、辦報、主辦考課等方式,王瀚極大地促進了西學東傳,促進了近代觀念傳播,為推動中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太平軍攻陷金陵後,王瀚誤以為太平軍信奉基督教,親近西方,便偷偷跑到天京,向太平天國上書獻計。書中,他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自然遭到洪楊的反感。
這在當時,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
後來,此事被清廷偵知,王瀚被迫改名為王韜,逃亡香港。他與洋人關係極好,得到洋人的庇護,被世人戲稱為“長毛狀元”。
楊烜已與王瀚見過幾面。這一次,聽說報社從洋行訂購過來一套印刷機,已經開始運轉。楊烜頗感興趣,前去參觀。
這套印刷機來之不易。
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黑旗軍與清軍在橫州交戰,滿清便試圖封鎖鬱江,防止黑旗軍從洋人手中購買物資。黑旗軍雖有海軍,畢竟數量有限,主要用於軍事作戰,優先護航軍用、工業物資。
直到春節過後,海軍才騰出船隻,幫報社運來了印刷機。
這也是楊烜下決心奪取廣州的重要原因。
理論上,從南寧出發,向東可以到達廣東廉州府,向南可以到達越南河內,從而獲得出海口。但這兩條出海線路,中間都要翻越大山,沒有河流相通,實際並不可行。
而廣西的河流都向東匯入珠江,最終從廣州流入大海。因此,軍政府要想獲得真正的出海口,必須進入廣東,奪取廣州。
楊烜一到報社,王瀚便帶他到印刷車間。在蒸汽機的帶動下,印刷機隆隆作響,紙張飛速傳出,效率遠高於華夏傳統印刷術。
王瀚不禁感慨道:“大元帥,我在上海墨海書館工作時,書館裡也有一套這樣的印刷機。因為士紳阻撓、經費欠缺、人手不足,書館至今未能使用蒸汽機。
“為了驅動印刷機,同事徐壽、華蘅芳想了個好辦法。他們在印刷機上設計了一條皮帶,使用驢子畜力帶動印刷機。驢子就在印刷房隔壁,與印刷機隔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