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七山二水一分田。封建時代,這是一件令人絕望的事。多山就意味著道路崎區,少田就意味著糧產不豐、人口不盛。
根據《清實錄》的記載,1851年,全國人口有4.3億人,廣西僅有人口782萬人,不及江蘇省的五分之一。當時,江蘇省全省人口4430萬人,蘇州府人口最多,約有654萬人。
在晚清,廣西是有名的窮省,官員視如畏途。
但從工業的角度看,多山就意味著多礦藏。多水,就意味著交通便利、航運方便。這就意味著,廣西具有發展工業的潛力。
譬如廣西南部,就富含煤礦、鐵礦。鐵礦方面,主要有渠香、那龍、扶綏、東羅等處鐵礦。煤礦方面,主要有馬山、隆安、上思、海淵、扶綏等處煤田。
南寧、太平兩府既有鐵礦,又有煤礦,非常適合在此建造鋼鐵廠。左江、明江貫穿兩府,為煤、鐵運輸提供了絕佳的便利。太平府還有稀土礦,更為製造新式槍炮提供了可能。
首發&:塔>讀小說
實際上,太平府自古就盛產鐵器。黑旗軍到來之前,這裡有數座鐵礦,高爐林立,為廣西、越北等地提供鐵器。
在封建時代,華夏文明一直領先全球,在鍊鐵技術上很有造詣。早在西漢時,華夏便開始使用高爐鍊鋼。考古發現,當時的鍊鐵豎爐規模驚人,大小不輸於大月進時期的土製高爐。
同時期,華夏還發明瞭“炒鋼法”、“百鍊鋼”技術。
“炒鋼法”,即利用生鐵“炒”成熟鐵或鋼的新工藝,產品稱為炒鋼。
“百鍊鋼”,即俗稱的“千錘百煉”,不斷錘打熟鐵,祛除鐵器中的碳、硫雜質,“百鍊成鋼”。
東漢光武帝時,華夏發明了水力鼓風爐,即“水排”,比歐洲早1100多年。
東漢晚期,華夏又發明了“灌鋼”方法。在西方1742年發明“坩堝鍊鋼法”之前,“灌鋼”法一直都是最為先進的鍊鐵技術。
不管是“灌鋼”法還是“坩堝鍊鋼法”,世界鍊鋼技術並未實現實質性的突破。這兩種辦法所煉出的鐵,只能稱為生鐵、熟鐵,含碳、硫雜質較多,需要反覆鍛打才能去除雜質,成為鋼鐵。
進入十九世紀中期,西方機器工業、科學技術遭遇瓶頸。西方已經發明瞭地鐵、火車、電報、斜拉鋼索橋、蒸汽打樁機、大口徑火炮、螺旋槳、鐵殼船……
但受制於材料技術,特別是缺少低成本的鍊鋼技術,這些科技發明尚未得到廣泛推廣。譬如大口徑火炮,如果鋼材質量不好,火炮炮管就承受不住膛壓,就容易炸膛。
人類亟需發明低成本、高強度、可推廣的鍊鋼技術。
從歷史上看,人類在鍊鋼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源於1856年英國工程師貝賽麥發明的“酸性轉爐鍊鋼法”,又稱“貝氏鍊鋼法”。
貝賽麥採用形如梨狀的爐子,用黏土作為爐襯,從爐底向爐內的鐵水吹入空氣來進行鍊鋼,稱為底吹空氣酸性轉爐鍊鋼法。
這種鍊鋼法有個弊端,由於採用酸性酸性爐襯,因而不能進行脫磷和脫硫,只能冶煉含硫、磷量低的鐵礦石。<as發明了“鹼性空氣底吹轉爐鍊鋼法”,使用鎂砂或白雲石等鹼性材料作高爐內襯,成功在冶煉過程中脫硫脫磷,解決了冶煉高磷生鐵的問題。
這種鍊鋼辦法對鐵礦石要求不高,應用面廣。華夏鐵礦品質不高,含硫、含磷量高,非使用鹼性空氣底吹轉爐法鍊鋼不可。
時至現代,人類的鍊鋼技術仍然基於“鹼性空氣底吹轉爐鍊鋼法”,只不過高爐容量更大,自動化程度更高,冶煉效率更高而已。
幸運的是,楊烜很早就意識到了“鹼性空氣底吹轉爐鍊鋼法”的劃時代意義。黑旗軍剛攻下太平府,楊烜便指示後勤部把兵工廠遷至太平府。
之前,黑旗軍攻下廣東肇慶府,在肇慶收編數百名火藥工人、鐵匠、煤礦礦工等,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兵工廠、工兵營。
兵工廠廠長為廖坤,出身於肇慶府火藥世家。一年多以來,兵工廠已經初具規模,可以自主自足地製造火藥、冷兵器、土槍土炮等。
黑旗軍攻下南寧、太平府後,從此有了根據地。兵工廠也得以安定下來,可以集中精力製造軍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