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1850再造中華 > 第166章 農業增產

第166章 農業增產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水滸萬金侯 較量無聲 星際浮雕師 大唐潛龍 大唐開局點水成冰 從就藩開始重塑大明 從西漢開始擺爛 大清宮裡的小人物 暗戰 爆笑艦炮手 西晉二當家 亂世才子 大明:我,開國王爺,帶頭反對分封制 美利堅獵魔紀 故宋帆影 曹魏天子 我是特種兵之狼兵 隋末之群英逐鹿 大宋醫相 回到明末玩淘寶

農業增產同樣是一件大事。楊烜從八尺寨返回南寧時,特意繞道來到農業講習所,探討農業增產問題。

農業增產歸軍政府農工商部農業司管。農業司司長名叫朱鶴農,廣東肇慶人,讀過書,留心農學。他在南寧城外興建了一個農業傳習所,兼任農業傳習所所長,主要負責研究農業增長技術。

在晚清,人口暴漲,糧產不足,問題非常突出。由於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攤丁入畝政策的實施,華夏人口已經暴漲至四億多人。

“生齒日繁,而地不加廣”。加上晚清自然災害頻發,農民吃不上飯,只好鋌而走險,聚眾造反。

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後,是一大誘因。在當時的華南,產量最高的占城稻,種在上等水田上,採用一季稻模式耕種,產量也不超過三石,即360斤。

大多數情況下,南方水稻產量在一二石之間,即120斤至240斤之間。北方種植小麥,每年只有一季,產量只會更低。

農業司曾做過估算。南寧府、太平府地區,每畝水田平均每季可產200斤大米。若以兩季收成算,每年每畝可得400斤大米。

理想情況下,軍政府均田後,平均每個農民可得一畝水田。交過三成田租後,每個農民可得280斤大米。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每天應吃400g大米,即俗稱的“八大兩”。按“八大兩”計算的話,每人每年應吃292斤大米。

這樣看來,均田後的農民似乎可以溫飽。但未來十年,農民每畝地每年要付五錢銀子。平時穿衣服、看病等其他開支也要從這280斤大米中支取。

因此,均田運動後,農民生活固然可以得到極大的改善,但仍將處於貧困狀態。

提高糧食產量,真的是刻不容緩。

楊烜知道,要實現糧食增產,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化肥。化肥又分為三種,磷肥、鉀肥、氮肥,又以氮肥最為重要。

氮肥涉及到合成氨技術,需要高溫高壓密閉環境,對技術要求極高。別看德國在一戰時就發明了合成氨技術,但大規模製造氮肥,至今都是一個工業難題。

一個冷知識的:印度雖是世界級大國,卻至今依賴進口化肥;朝鮮工業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可以自給自足,但也需要進口化肥。

另外,合成氨技術與軍工技術相通。能生成合成氨,就能生產高爆炸彈,就能生產高精尖武器。

即便軍政府掌握了這個技術,也會用它優先發展軍工業,而不會用於生產氮肥。

至於生產磷肥、鉀肥,楊烜亦有思路,可惜都不具備可行性。

磷肥方面,有兩條路子可走。

一是從貴州取磷礦,高溫鍛燒即可達到磷肥。貴州有華夏品質最好、最易於開採的磷礦,卻山高水長,遠水不解近渴。

二是從西沙、東沙、東南亞島嶼上挖鳥糞,直接裝船運回國即可。這對運力要求極高,成本亦極高,同樣不具備可行性。

鉀肥方面,聽起來最簡單,卻最不可行。華夏最好的鉀礦在青海,挖出來就能直接當化肥用,連鍛燒都不需要。

但青海何其遙遠,在沒有鐵路、水路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大規模運輸鉀礦呢?

化肥路子走不通,倒是還有兩個辦法頗為可行:一是繼續推廣高產糧食作物,二是雜交水稻。

華夏雖然已經引進了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卻並未贏得官紳階層的青睞。

玉米、紅薯、土豆口感太差,算是粗糧,一般只種在山區、鹽鹼地、乾旱地區。只有下等人才吃這種粗糧,地主官商等上等人是從來不吃的。

在南寧、太平兩府沿河平原,耕田主要由地主佔有。這裡幾乎清一色地種植水稻,間或有花生、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絕少有土豆、玉米、紅薯等作物。

在滿清治下,官員紳商只顧自己,不顧農民死活,自然可以大批次種植水稻。但軍政府治下,要讓農民吃飽,必須進一步推廣高產農作物。

軍政府為此想出了多種辦法,包括減稅、宣傳、開發粗糧食用辦法等等。

至於雜交水稻,其技術原理其實很簡單。水稻是一種自花授粉作物,雌花和雄花在同一個花朵上。因為這種緣故,水稻的自花授粉早於異花授粉,所以不能實現異交。

雜交水稻的關鍵,在於尋找雄性不育的水稻。雄性不育水稻,是指雄花發育不正常的水稻。這種水稻不能自花授粉,只能藉助外來水稻授粉,得到的種子就是雜交水稻種子。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