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1850再造中華 > 第153章 著佃交糧

第153章 著佃交糧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剪輯歷史:開局盤點十大帝皇 唐初大才子 盈翠江山紀 我是崇禎四皇子 回到宋朝之帝國崛起 劍道與陰謀 士兵突擊成最強 原來不是西遊 敵國小白臉 殘唐局 水滸萬金侯 較量無聲 星際浮雕師 大唐潛龍 大唐開局點水成冰 從就藩開始重塑大明 從西漢開始擺爛 大清宮裡的小人物 暗戰 爆笑艦炮手

戰事總體較為順利。黑旗軍攻佔了南寧府、太平府境內的主要城池,佔據了崑崙關、鎮南關等重要關隘,完成了第一階段作戰目標。

很多前線將士受到鼓舞,寫信給總司令部,主張擴大戰局,打入南寧府、太平府相鄰的思恩府、鎮安府。

楊烜審時度勢,嚴令前線將士不得孟浪,不得違反作戰計劃擅自擴大戰事。他很清楚,當下最重要的不是擴大地盤,而是抓緊實施“均田免賦”。

於是,黑旗軍開始轉入第二階段作戰:清剿不肯投降的地主團練、土匪等武裝;建立府、縣、鄉三級軍政府。

與滿清一樣,楊烜決定在地方上實行四級建制。只不過,滿清實施省、道、府、縣四級建制,軍政府則實行省、府、縣、鄉四級建制。

軍政府立志精簡高效,故取消道一級建制;立志建強基層政權,故在縣以下增設一級建制。華夏自古都有“皇權不下鄉”的傳統,軍政府此舉,第一次把政權觸角伸向了鄉鎮。

所謂軍政府,顧名思義,乃是由黑旗軍主導建立的政府。黑旗軍陸師人馬較眾,軍政府主要由陸師負責籌建。水師專業性強,機動靈活,成為總司令部的得力助手。

楊烜一直留在南寧,牽頭籌建暨南軍政府。

8月中旬,暨南軍政府各部門初步建成,開始步入正軌。楊烜開始籌劃另一件大事:均田免賦。

均田免賦,通俗來講,就是把地主的土地平分給農民,對農業實行固定稅率。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這並非是黑旗軍的創舉。實際上,歷朝歷代開國之初,都實行過一定程度的均田免賦,藉此爭取農民的支援。

譬如,隋唐時期實行“均田制”,將無主土地收歸國有,然後租借給農民,農民死後再收歸國有,重新租借給別的農民。後來,國家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無田可分,難以為繼。

清朝得國不正,初期“圈地、投充、逃人”三大弊政流毒甚廣,一開始便面臨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

圈地是指將漢人土地圈給滿州貴州、旗人。

投充便是把被圈地的失地漢人投入旗人門下,充任奴僕,為旗人耕作土地。

逃人是指被奴役的漢人從旗人門下逃亡的現象。

可以說,清朝從一開始,便面臨著棘手的民族矛盾、土地兼併問題。

為了解決土地兼併問題,雍正皇帝強力推行“攤丁入畝”和“官民一體當差納糧”。

“官民一體當差納糧”取消了官紳免稅的特權,受到官紳抑制,連雍正這樣的鐵腕皇帝也只得將其廢除。

倒是“攤丁入畝”政策,緩解了土地兼併問題。“攤丁入畝”是指取消人頭稅,將以人頭計稅,改為以田畝計稅。該政策有利於減輕無地少地農民的賦稅,可以從地主手中收取更多賦稅。

加上紅薯、玉米、土豆等高產農作物在華夏逐漸普及,清朝人口暴增。至十九世紀中葉,華夏總人口已達四億多人。

但“生齒日繁,而地不加廣”,四億人口絕大多數處於貧困狀態。到了咸豐年間,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百姓生活極其困苦。

按照《清實錄》記載,1851年廣西有人口782萬人,人均耕地1.1畝,遠低於全國1.78畝的平均數。當時南方氣候處於小冰河期,自然災害不斷,廣西的百姓走投無路,只得舉旗造反。

暨南軍政府要想行穩致遠,必須得到廣大百姓的擁護、支援。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實施“均田免賦”政策,把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

但此事急不得,需要調配大量的人手,需要周密計劃,周密部署,周密實施。

與此同時,黑旗軍需要軍費,軍政府剛剛建立,到處都是花錢的地方。楊烜只得下令暫時“著佃交糧”,作為實施“均田免賦”前的變通之舉。

所謂“著佃交糧”,指軍政府直接向佃農徵收糧賦,不再經地主之手。這一政策繞過了地主剝削,既能減輕佃農負擔,又能使軍政府收取到大量糧賦。

與之相對,華夏傳統賦稅制度是“輸租納糧”,即佃農交租給地主,地主交賦稅於國家。簡單來講,就是“業主完糧、佃戶交租”。

在“輸租納糧”制度下,廣西佃農向地主交租比例高達六七成,佃農負擔極重。為防止佃農逃亡、造反,地主還想出“押租”等名目,預徵未來數年的田租。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