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政院第一次集會,楊烜的發言使議員們備受鼓舞。
有個官僚代表問道:“大元帥,我想問下,咱們軍政府留用了許多舊官僚、胥吏。以後,軍政府會一直留用他們嗎?”
楊烜笑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只要他們盡心辦事,一心為公,我們當然會一直留用他們。”
當時廣西州縣,大縣人口可達十幾萬,一縣胥吏則在一千人左右。一名官吏需對應一百多口人,當時通訊條件落後,政府組織效率絕對高不了。
楊烜已經下令,要求各級軍政府應至少留用一半胥吏,以保證政權穩定。
開明縉紳鄒文清問道:“大帥,均田免賦一旦實施,地主皆要失去土地。政府鼓勵設廠,可地主都沒有辦廠經驗,能成嗎?”
這也是一個頗受關注的問題。楊烜對道:“諸位無需費心。軍政府會幫忙籌建若干個工廠,吸收地主參股。等工廠進入正軌後,再交由股東管理。
“我們的思路是,先集中精力、財力培養幾個大工廠,形成示範效應。有了大工廠,就能帶動形成小工廠,就能形成一大片產業。
“對於工商業,我們軍政府是極力提倡的。英法美三國船堅炮利,都是建立在發達的工商業基礎上的。我們華夏一直以農業立國,在農業時代是無可匹敵的世界強國。
“如今,世界已經進入工業時代。我們必須積極發展工商業,擺脫小農經濟,才能復興華夏,才能重新成為世界一流強國。
“因此,暨南軍政府將大力鼓勵工商業,將大力提高商人地位。在工商業領域,軍政府主張‘法無禁止皆可為’。只要法律沒有明文禁止,商人皆可涉足,不必請求官府同意。”
楊烜談到高興處,乾脆拓展開了講,借議員提問,闡述起軍政府的施政綱領。
這一番工商業“法無禁止皆可為”的言論,出自楊烜之口,在當時可謂驚世駭俗。
在封建時代,歷朝歷代為了維護皇權,都堅決主張“重農抑商”。因為商業活動必然促進經濟流通、人員流動,這對古代皇權來說,是個不容忽視的威脅。
明清時,商品經濟開始萌芽,但朱氏和愛新覺羅氏都沒有鼓勵工商業的見識。清初康、雍、乾三帝皆為雄主,卻不約而同地選擇閉關鎖國,繼續強化“重農抑商”政策。
與此同時,西方列強借助第一次工業革命,一躍成為世界強國。至1851年,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進入尾聲。第二次工業革命正在醞釀,人類也將進入“電氣時代”。
古老的華夏,仍舊深陷小農經濟的陷阱。滿清無能,經歷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不禁不肯睜眼看世界,反而更加排外,對工商業發展百般掣肘。
譬如,當時便有規定,民間開礦等“重工業”需要工部“部照”營業執照),買賣生絲等“輕工業”需要戶部“部照”。至於開設票號等“金融服務業”,不僅需要戶部“部照”,還要求同行提供擔保。
清朝維持集權,一靠軍機處統攬軍政大權,二靠內閣六部。工部、戶部皆為內閣中的重要部門,是名副其實的中央實權部門。
地方商人要經營工商業,竟然要跑到中央實權部門討要“部照”,這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各級官吏都要靠這些特權尋租,從商人身上敲骨吸髓。清末時,光緒帝力推戊戌變法,地方毫無響應。袁世凱執掌北洋,老於吏事,主持官制改革時,亦遭到群臣反對。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滿清之積重難返,由此可見一斑矣。
暨南軍政府主張“法無禁止皆可為”,解開了千百年來加上商人頭上的枷鎖,意義極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