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烜率軍從新圩轉入蔡村江,之後一路西行,停泊在橫嶺村。蔡村江在一分為二,北面一支可直達金田村,西面一支可與黔江相通。
萬一黑旗軍與太平軍交惡,可以從蔡村江轉入黔江,沿黔江順流而下,越過大藤峽天險,便能到達潯州府城。鬱江與黔江在此交匯,下游改稱潯江。
潯州府城位於鬱江與黔江交匯處。黑旗軍可以在潯州轉入鬱江,一路溯流而上,可以直達南寧府。
因此,橫尾村也是一處非常緊要的地方。張釗、單芳等艇軍首鼠兩端,所部主力仍然留在新圩、江口圩。倒是羅大綱、任文炳頗有誠意,和楊烜一樣把部隊帶進了蔡村江,選擇錨地泊船。
正如蘇三娘所說,太平天國高層大多不在金田村。洪秀全、馮雲山受到楊秀清、蕭朝貴的排擠,正躲在平南縣花洲山人村胡以晄家。楊秀清重病,不能下床理事。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如今,金田村拜上帝會總部內,由蕭朝貴主持大局,韋昌輝輔之。所謂的總部,本是一座地主莊園,也是韋昌輝的家。
楊烜等人結伴來到金田村,韋昌輝親自出村迎接。
韋家是桂平縣大地主,卻是客家人,加上韋父為人慳吝,受到本地士紳排擠。韋昌輝讀過書,連童子試都沒考過,只得花錢捐了個“監生”的功名。
有了功名,韋家便在門口掛了個“成均進士”的匾額。所謂“成均進士”,只是捐納科名的遮羞布,與進士風馬牛不相及。
當時的土財主有了錢,往往要捐個功名,在門口掛上“成均進士”的匾額。有了功名,也就有了與官紳交往的資格,到了縣衙不必向知縣下跪。
沒想到,同村的謝啟發、藍汝鑑等土人乘夜把“成均”二字削去,只留下“進士”二字。土人藉機把韋昌輝抓入團練局,伺候私刑,告他“僭稱進士、大逆不道”。
為此,韋家花了三百兩白銀,才把韋昌輝從大獄裡救了出來。此事之後,韋家受到鄉里恥笑,無法立足。韋昌輝決意加入拜上帝會,希望藉助拜上帝會報仇血恨。
拜上帝會信眾大多是窮苦老百姓。韋昌輝傾盡家財資助拜上帝會,為保證金田起義順利舉行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加上韋家族人甚多,勢力頗大,韋昌輝也榮膺首義五王,成為日後的太平天國北王。
此時,太平軍金田團營已經接近尾聲,金田村附近接滿了來自各地的拜上帝會信眾。
密碼伍陸彡74彡陸7伍
楊烜一路留心觀察。前來團營的拜上帝會信眾很多,不下五萬人。除去老弱婦孺,可編為太平軍的精壯男子不下兩萬。
史載,太平軍金田起義後,先編為五個軍,不久便擴編為十個軍。按照馮雲山的設計,太平軍一軍編制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人。實際上,太平軍缺編嚴重,一軍通常在兩三千人左右。
這樣一算,楊烜便知道,史書所說不假。
再看這些拜上帝會信眾,大多是桂平、武宣、貴縣、象州、博白、藤縣等地的底層百姓。他們和普通百姓一樣面黃肌瘦、衣衫襤褸,但眼裡有光、精神振奮,顯得頗有朝氣。
金田村外,一隊拜上帝會信眾正在“講道理”。太平軍特別重視宣傳工作,“凡新編軍隊必講道理,教育人民必講道理,頒佈新政策必講道理,振奮軍心必講道理,鼓勵群眾去做艱鉅的工作必講道理”。
軍中又有規定,“凡傳令聽講道理,如各官有無故不到者,枷七個禮拜,責打一千,再犯斬首不留”。
韋昌輝解釋說,這些信眾大多來自廣東廉州府靈山縣,距離桂平縣較遠,第一次來到金田村。為教育信眾,總部派“平在山老兄弟”向他們宣講道理。
平在山位於紫荊山區,裡面多燒炭工人。當年馮雲山艱難傳教,在平在山開啟局面,發展了兩千多名拜上帝會信徒。
這兩千多名拜上帝會信徒,又稱“平在山老兄弟”,信教虔誠,資歷最深,日後成為太平天國的中流砥柱。
只見那位老兄弟站在一處簡易高臺上,口若懸河,正在向靈山縣信眾講述“天情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