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不凡連忙道:“夫子,學生對禮法研習淺薄,向夫子討教出自真心實意。其實縱觀歷朝歷代,也和夫子一樣推崇西周,卻又和夫子不同”。
這話讓楊望年辯不了真假,好奇道:“有何不同之處”?
“殷商無道,紂王殘暴,周文王取而代之乃順應天命。後,周公大封七十一國,屬國稅收財富、政策制定、官員認命、軍隊權屬完全以諸侯為主。前兩項因地制宜是好事,後兩張導致諸侯權力太大,初期尚可,後來卻有混戰的隱患”。
秦夫子和楊望年在思考時,楊挽素道:“沈公子,這些可與禮法有關”?
沈不凡頷首對她道:“自然有關係,卻不是最主要的關係”,對在思考的楊望年道:“楊夫子,可記得在李府初次見面時,學生問夫子何以王朝不長久”?
楊望年點頭道:“那是當然,此問包羅太多,非三言兩語可說的清。春秋管子、戰國騶忌子、北宋王臨川等人變法,莫不是期望從探索中尋得天道”,頓了頓,又繼續道:“縱使有人身敗名裂,遺害國本,在楊某眼中依然當得起聖賢之稱”!
秦夫子頷首贊同道:“不錯,諸位先賢以身試法,莫不先存身死族滅的準備,此等氣魄,縱然失敗當亦受人敬仰”!
沈不凡道:“在沈某看來,先前所說的西周也好,後來的諸朝也罷,無論哪朝哪代不改變一樣東西,任何變法最多隻是延長王朝壽命,最終仍不免灰飛煙滅”!
這話驚世駭俗,饒是對沈不凡熟悉的秦夫子都驚異莫名,更不用說楊望年父女。
楊望年回過神來,怒斥道:“小子狂妄,莫非又是你先前所說的奇淫技巧”?胡宗師考教那日,這沈不凡就妄言先賢,推崇雜學,今日還敢如此放言!還說今日是來賠禮道歉的,實則是挑釁,氣得他花白鬍子都快翹起來了!
見楊望年處於暴走的邊緣,楊挽素站起來溫言道:“爹爹,理不辨不明,何不讓沈公子把話說完”?她博學多才,只是礙於女子之身,少有展露的時候,聽沈不凡說起宏大命題來也來了興致,想聽聽他的話!
秦夫子也道:“敬齋兄,素兒此話不錯,此題無解,興許拙言有些見地呢”?
楊望年見此按耐住火氣,道:“致知,你倒是對他頗有信心”!
秦夫子喝了口茶,避而不答!
沈不凡道:“我們觀各朝代,有無變法,最後到了末期都是民亂四起,烽火滿地,只因百姓活不下去了”,思索片刻道:“百姓但凡有一口吃的,絕不會走暴動起義的路,不信我們看看,歷史上可有大戶人家如赤農這般高頻率地參與?他們家業大,人口多,生活富裕,絕不希望社會混亂。唯有一無所有的赤農,才希望在混亂中殺出一片希望”!
楊望年道:“此乃常識,勿需長篇大論”!
沈不凡被噎了一下,道:“夫子教訓的是。王朝初期,經過戰亂人口稀少,田地荒蕪,稍微修生養息,百姓就能吃飽肚子。後來,皇族宗室人員繁多,不但不事業,反而擁有大量好田好地,不用繳稅,而百姓多有困苦,但有天災便賣兒賣女,流離失所。官身也不用納稅,大置產業,稅賦也加在百姓頭上,更是雪上加霜,活不下去了終於起來反抗,朝廷也就衰落了”!這個問題就是後代總結的土地兼併的問題,楊望年和秦夫子多少知道些,只是平日不好討論,也就沒有系統!
楊望年道:“你年紀輕輕,知道這些倒也尚可,不錯,正因為如此,才有歷代賢明改革不輟”!
沈不凡道:“夫子,今日我們四人不是外人,學生就盡吐其言了”!
楊望年和秦夫子聽到這話還好,楊挽素覺得有些異樣,不過她聰慧純正,沒有多想,一雙美眸望著說話的沈不凡。
沈不凡繼續道:“先賢們改革失敗,就在於觸犯了太多人的利益,他們有皇親國戚,有高官巨賈,有尋常士紳,天下大勢皆握在他們手裡,先賢焉有不敗之理”!見大家沒有說話,道:“真讓大家一體納糧,那麼……”後面的話就不好說了。
秦夫子擔憂道:“拙言,這番話今日在這裡說說就好,萬萬不可再與旁的人提起,否則禍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