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主角,也沒有永遠的配角。雖然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主角,但是永遠有人當主角。在名利場中追名逐利,有的人已經落幕,有的人才剛粉墨登場。
話說劉鐵骨和鍾焚死了以後,他們的故事還未完待續。江湖中人為了紀念他們的高尚情操,成立了清幫和白幫兩大幫派。這兩個幫派一時聲名顯赫,從者雲集,一度成為無數仁人志士心中伸張正義,主持公道的榜樣;但是後來他們黑白不分,清濁不明,拉幫結派,勾心鬥角,兩大幫派逐漸勢微,並且遭遇到其他幫派的迫害。
為了躲避追殺,於是清幫南下東海,更名為青幫;白幫西進蜀山,更名為黑幫。青幫尚洪門,黑幫尚猛獸,清白兩幫南下以後,四處招兵買馬,逐漸成為與金錢幫、神女幫分庭抗禮的大幫大派。
青幫與黑幫內部矛盾不斷,在南方鬥得水深火熱。然而清白兩幫的殘部卻在北方相互融合,在黃土高原形成了一個新的幫派,更名為赤幫;赤幫在北方響應紅巾軍的號召,與元朝的腐朽統治作鬥爭。可是又有人重組清白兩幫在北方的殘部,在華北平原成立了一個新的幫派,取名叫白幫;白幫為了求取生存,對元朝妥協,與元軍勾結。所以說,在北方赤幫與白幫也是勢不兩立。
書上說,喜歡一個人,就會滿世界尋找他的蛛絲馬跡。
書上又說,與人打交道,豎起來是一座塔,橫起來是一座橋。
書上還說,所羅門國王有一根手杖,上面刻了一句話,快樂的人看了會感到痛苦,痛苦的人看了會感到快樂。那句話就是,“一切都會過去!”
開啟塵封的記憶,翻閱歷史的典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我們腦海中出現;伴隨他們的故事,我們哭過,笑過,緊張過,恐懼過,嚮往過,反省過;伴隨他們的故事,我們讀懂了科學,樹立了信仰。
合上書本,我們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並且也明白了一個道理:讀書教人向善。書本上讓我們像發光的太陽,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然而物極必反,因為生存教人作惡。
當我們走入社會,我們會碰到另一類人:他們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像慾壑難填的無底洞,只進不出的小癟三,他會讓我們感受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死乞白賴,巧取豪奪。此時,那些懷才不遇的白面書生常常會忍不住在心裡感嘆一句,“人間陰陽險,書中日月長”。
然而他們終究敵不過一句紙醉金迷,終究拼不到一句歲月靜好。無情的生活像靜靜的頓河,尋不到歸宿,看不到征途;所以又有人說“天若有情天亦老”。既然如此,為了贏得財富和權力,我們就該被世俗所腐化,變得不知羞恥了嗎?
恰恰相反,此時我們應該讀點書,讓書中真善美的利劍去刺穿那些假醜惡的靈魂。人與人之間因為有怨念所以無法相聚,因為有執念所以無法離棄,而語言和書籍則成了傳播念想的橋樑。當一個社會過分骯髒了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能丟掉了希望。只要心中有希望,我們的信念就不會乾涸;我們的信念若不幹涸,我們的初心終將實現。不是有句話嘛,叫做“一切都會過去!”
言歸正傳,話說朱元璋於1363年十月,在鄱陽湖大戰中打敗陳友諒,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第二年,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出降,大漢證權滅亡;朱元璋於1366年十一月,在瓜州渡江時溺沉小明王韓林兒,結束了大宋證權;1367年九月中旬,朱元璋在平江之戰中打敗張士誠,張士誠也在突圍時中自縊而死,江東地區被接盤;朱元璋於1367年九月底,在盤嶼之戰中招降方國珍,平定了浙東和福建等地。
經過這四場大戰,長江中下游地區基本上已經全部掌握在了朱元璋手中,朱元璋也積蓄了足夠的實力,用來消滅長江上游的大夏證權和黃河流域的大元證權。
大夏證權是明玉珍在蜀山一帶建立的割據勢力,原屬於徐壽輝的天完證權,後來陳友諒篡政以後,天完證權一分為二,分成了陳友諒的大漢證權和明玉珍的大夏證權。
明玉珍是隨州隨縣人,生於1329年10月2日,家中世代務農為業,“身長八尺餘,目重瞳子,素有大志“。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起兵,明玉珍集鄉兵千餘人屯青山,結柵自固。
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徐壽輝稱帝,使人招降明玉珍曰“來則共富貴,不來舉兵屠之“,明玉珍引眾歸降徐壽輝,任統兵徵虜大元帥,駐守沔陽湖北仙桃)。
至正十七年(1357年),明玉珍率領水軍(船五十艘)到川、峽間劫掠糧,楊漢部曲與元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不睦,勸明玉珍在劫糧時趁機攻克重慶。
明玉珍猶豫不決,部將戴壽建議機不可失,可將水軍分為兩隊,一隊貯糧歸沔陽,一隊匯合楊漢的部隊攻取重慶,不成功則掠財物而還。明玉珍聽從了戴壽的建議,親率大軍從巫峽出發,攻克夔州(今重慶奉節)、萬州,進而襲擊重慶。完者都大敗而逃,明玉珍佔領重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不久之後,完者都在果州今四川南充)整合軍隊,會同四川行事平章朗革歹、參政趙資,屯軍於嘉定(今四川樂山)大佛寺,謀取重慶,明玉珍派部將萬勝前往抵擋。萬勝率輕兵襲取四川成都,斬殺完者都、朗革歹、趙資於市,於是四川諸郡縣相繼來附,明玉珍逐漸掌控了川渝之地。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與陳友諒斷絕關係,命部將莫仁壽駐守夔門,不與陳友諒相通,自稱隴蜀王,以劉楨為參謀,立徐壽輝廟於重慶城南,四時致祭。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三日,明玉珍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國號大夏,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建元大統,都重慶。明玉珍立妻彭氏為皇后,子明升為太子。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派萬勝由敘南(今四川宜賓),鄒興由建昌(今四川西昌),芝麻李從八番(貴州惠水)分三路進攻雲南。萬勝孤軍深入,攻佔雲南首府中慶路(今雲南昆明),迫使梁王逃到金馬山。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與大理總管段功合兵攻擊萬勝,萬勝孤立無援,於是退回四川。這一年,明玉珍又派遣鄒興收取了巴州(今四川巴中)。
至正二十五年天統三年,1365),朱元璋已在一年前滅亡大漢證權,並自立為吳王。這年秋天,元璋遣其都司孫養浩到重慶與明氏結好,遺玉珍書曰“足下處西蜀,予處江左,蓋與漢孫權、劉備相類也。近者王保保以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謀臣如荀攸、荀彧,猛將如張遼、張合,予兩人能高枕無憂乎。予與足下實唇齒邦,願以孫劉相吞噬為鑑。“自後信使往返不絕。
朱元璋是一個善於搞鄰里關係的人,而明玉珍與朱元璋此時建立外交關係的戰略意義顯得極為重要。
記得朱元璋上次攻打陳友諒,是在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得益於他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