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天飛傳 > 第29章 鐵骨忠魂(5)

第29章 鐵骨忠魂(5)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大唐:躺平的我,被李二偷聽心聲 漢起 武帝李智 我成了反派城主心腹 寒門狂婿 魏傷 我在三國做山賊 新唐萬歲爺 日月江山永為明 狼食 武器狂想曲 黑三國演義 抗戰從瞄準開始 大楚烈帝 我,傭兵之王 帶個作者去見武則天 都市夜戰魔法少男(庫洛牌的魔法使) 三國之太史子義 軒轅黃帝和嫘祖蠶神 袁術天下

話說三路北伐以後,劉鐵骨隨劉福通的軍隊逃回了安豐,而這時鐘焚在張士誠的軍隊裡,也遇到了一些生命危險。

高郵戰爭以後,脫脫遭朝中奸臣算計,被元順帝賜死,他所率領的“百萬大軍”,一時星散,群龍無首,張士誠乘機擊潰了元軍。然而,第二年淮東發生饑荒,餓殍遍野,張士誠攻下平江今江蘇蘇州)後,就將都城從高郵遷到了蘇州。

這時張士誠南面有方國珍首鼠兩端,一方面對元廷討好,一方面又對朱元璋獻媚;西部又有朱元璋趁機作亂,北方還有元朝不時派兵攻打過來,張士誠目前的處境可謂是非常艱難。

一方面,至正十七年八月,元朝招安了方國珍,就讓他派兵征討張士誠。國珍率兄弟諸侄等以舟師5萬進擊士誠崑山州,士誠遣其將史文炳等御於明子橋,國珍七戰七捷,士誠屢戰屢敗。方國珍自稱越王,建立了大越證權。

另一方面,除了方國珍以外,元廷又派湘西的苗軍來攻打張士誠。楊正衡自稱苗王,建立了大苗證權。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說是戰神蚩尤的後代。而這些苗軍的來歷,就要從楊正衡、楊通貫父子說起。話說元至正初年,人民反抗元廷統治日盛,農民軍力量日趨壯大。徐壽輝、張士誠、韓林、郭子興等已各佔一地。元廷為了平叛,開始重視利用地主武裝鎮壓紅巾軍。楊正衡、楊通貫父子雖僻居湘西南今湖南邵陽),也想雄踞一方。於是就以楊通貫當初所統的那些“苗子”為基礎,擴充兵馬,組建了一支以苗民為主的數萬人的軍隊。

這年秋天,苗軍兵分兩支,一支由楊正衡統領,進攻粵西,一支由楊通貫統領,開往江浙。楊正衡軍因寡不敵眾,又缺乏糧草,結果全軍覆滅,楊正衡也在陣前身亡。楊通貫所率苗軍的力量卻在逐漸壯大,引起元廷不安。由於元朝嚴格的民族政策和種族歧視,淮東都元帥餘闕力陳順帝:“苗蠻不當使。”於是順帝強令苗軍停止軍事行動,並命餘闕監視楊通貫,若“苗軍有暴於境者,即收殺之,凜凜莫敢犯”。但是,張士誠勢力得到發展,朱元璋迅速崛起,元廷迫不得已重新啟用苗軍。

至正十五年九月,朱元璋派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部將張天佑等進攻集慶(今南京)。元廷忙派楊通貫隨江浙行省右丞阿魯恢率苗軍趕去救援,苗軍大敗郭、張的紅巾軍。這時,張士誠的淮軍攻佔揚州,楊通貫又率軍前往,敗張士誠。

至正十六年正月,張士誠攻佔平江,威脅杭州,又準備進攻嘉興。駐守杭州的江浙行省丞相達識帖木耳求救於楊通貫,並許以升任參知政事。楊通貫帶領少量精兵,夜襲張士誠軍敵營,接著苗軍全力出擊,淮軍措手不及而大敗,“生擒其首,其徒溺死者無數”。張士誠又派其弟張士德率兵數萬人轉攻杭州,達識帖木耳棄城逃走,並傳令楊通貫奪回杭州城。經數日猛戰,“士德大潰,收拾殘兵,十喪八九”。八月,張士誠派張士信、史文炳率水兵數萬,沿運河北上,兵臨嘉興城。楊通貫採用“誘敵深入”戰法,將淮軍誘至峽谷時,伏於倆岸的苗軍把備好的火把投入敵船,恰逢南風大作,“大火焚燒至四十里不止,淮軍死者甚眾”,苗軍趁機出動,大敗淮軍,“斬首七千,俘虜數千,張士信以伏水遁還”。苗軍威震東南,壯大成20萬之師。

至正十七年,元廷升楊通貫為江浙行省右丞、驃騎將軍,賜名“楊完者”,升其兄楊通照為湖廣行省右丞、車騎將軍,賜名“楊伯顏”。

就在張士誠被方國珍和楊完者打得焦頭爛額的時候,西面的朱元璋也趁機來添亂。

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派耿炳文攻取長興屬浙江),徐達攻取常州,吳良等攻取江陰均屬浙江)。張士誠的軍隊西面、南面都被堵住,勢力逐漸衰落。不久,徐達率兵攻下宜興,然後進攻常熟。張士德迎戰失敗,被前鋒趙德勝活捉。張士德,小名叫九六,善於打仗,有謀略,能得將士的喜歡,浙西地區都是他打下來的。張士德被捉住後,張士誠非常鬱悶。朱元璋想留在張士德來招降張士誠。張士德派人偷偷地給張士誠送信,叫他投降元朝。

收到張士德的信件以後,張士誠找來文武大臣商量對策,有人勸他降元,有人勸他降朱,張士誠幾經權衡後,向楊完者和達識帖木耳求降,願自降王號,臣服元朝。達識帖木耳為了利用張的力量牽制楊完者,答應保奏張氏為高管。元廷授張士誠為太尉,割浙西、淮東予之鎮守,並命令方國珍退兵。

至正十七年七月,朱元璋連克徽州(今歙縣)、建德(今東至)。元廷又派楊完者出兵,企圖收復失地,但苗軍連續幾次兵敗於李文忠、鄧愈、胡大海之手,喪兵數萬,損失慘重。張士誠和達識帖木耳卻暗自高興,因為楊完者是張士誠心腹之患,非常願意借敵之手,除掉楊完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正十八年,達識帖木耳命楊完者出兵浙東,張士誠出兵淮南,合力攻打西邊的朱元璋。楊完者以部將楊通泰、楊通知、李才富、肖玉率主力分四路開赴浙東,自己則坐鎮杭州。張士誠佯裝率兵十萬與朱元璋作戰,暗中卻屯兵杭州城附近,當探知苗軍已出兵遠征,即迅速調集兵力攻擊杭州,以達識帖木耳為內應,圍攻楊完者。楊完者被張士誠打慘敗,丟盔棄甲而逃,僅剩幾個殘兵敗卒相隨,不禁熱淚盈眶仰天長呼:“此乃天要亡我,非士誠也!”楊完者自覺無顏見湘西父老,與其兄伯顏自縊身亡。徐義搶到楊完者頭顱被張士誠封為左丞,饒介搶到楊伯顏頭顱被張士誠封為右丞。張士誠打敗楊完者後,與達識帖木兒在江浙地區權傾朝野、一手遮天起來,逐漸心生反意,準備再次稱王。

不久,楊完者的部將率軍回杭,征剿張士誠,張聞風潛逃。為了平息“杭州之變”,安撫苗軍,元廷贈楊完者為潭國公,諡忠愍,贈楊伯顏為衡國公,諡忠烈。但這些並不能平息苗軍的氣憤,他們舉起反元旗幟,歸附了朱元璋的明軍。

明軍大將胡大海招降了他們,這些人中有蔣英、李福等人,因他們的驍勇善戰,被胡大海留置麾下留守金華,但蔣英等人都不是真心降服,時時密謀叛投張士誠。由於胡大海平時對他們誠心相待,蔣英十分猶豫,李福卻鼓動說“胡參政雖然待我們十分優厚,但既要做大事,又怎麼能顧及私恩呢?”於是他們設下了一個圈套:至正二十二年年3月,蔣英到衙署裡邀請胡大海到八詠樓下觀看射箭,大家相擁而出,胡大海正要上馬,蔣英黨羽中一個叫鍾矮子的人攔馬跪下,佯裝哭訴說:“蔣英要殺我”,轉移胡大海視線,胡大海轉身回望蔣英,未及作答,蔣英突然從袖中抽出鐵椎,好象是朝鐘矮子,其實是朝胡大海砸去,正中其首,大海倒地後又被蔣英提刀斷首,跨於馬上,隨後蔣英又殺了胡大海的一個兒子。苗兵在金華髮動叛變,殺害了胡大海以後,李文忠派遣將領將蔣英、李福等人趕走,並親自安撫苗兵其餘部眾。“金華之變”以後,苗兵復歸入朱元璋麾下,蔣英等人後來也被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所殺,而李文忠的長子就是著名的李景隆。

張士誠投降元朝以後,在此後的幾年裡,他打著官方的招牌,不斷進行侵略,擁地達到二千多里。並且他據有天下最富庶的地區,是當時最富有的起義軍。然而張士誠性格上存在著一些中庸思想,這導致他在政治抱負上沒有太大的野心。然而在群雄爭霸的大局之下,他的這種想法可能就是他今後人生悲劇的一大伏筆。

張士誠雖然熱衷於侵略江東的土地,但元朝畢竟還是歸順了,元朝交給他的事還是要辦的。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元朝讓張士誠討伐劉福通部,張士誠命呂珍率軍突襲安豐。

安豐是一個好地方,當年劉福通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到亳州建立大宋證權的時候,遭到元軍的激烈圍剿,劉福通敗走安豐,才在這裡重新積聚起力量,形成了三路北伐的壯觀局面;後來劉福通進攻汴梁失利,在他孤立無援的時候,再次敗走安豐,在這裡他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遙控著北方紅巾軍與元軍的戰局。可誰曾想到,安豐既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後來竟也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劉福通在極艱難的形勢下堅守安豐今江蘇鹽城),時間達四年又九個月。此時的安豐城已是強弩之末,山窮水盡,彈盡糧絕。在鹽城的劉福通走投無路的時候,蘇州的張士誠不僅不念舊情,反而趁火打劫。張士誠所派的呂珍乃是一員大將,又有元朝在背後為其撐腰,進攻安豐簡直勢如破竹。呂珍的大軍突至,劉福通死於亂軍之中。三月,朱元璋率軍攻打安豐,呂珍為常遇春所敗,棄城逃跑。

有野史傳聞,劉福通其實並不是死在安豐,而是被朱元璋派人溺死於江船之上,然而這種說法其實不靠譜。別說劉福通不是朱元璋殺的,就算是朱元璋殺的,他也不會承認。為什麼呢,朱元璋後來殺了那麼多人都敢承認,為什麼就是不敢承認殺了劉福通呢?因為當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徐壽輝鳩佔鵲巢,陳友諒殺掉徐壽輝後從此背上了一世反賊的罵名,而朱元璋的明軍當時還是屬於大宋證權領導,朱元璋如果承認殺害劉福通,性質就和陳友諒類似,這將於他的聲譽威名有損,而他當時領導的明軍立足未穩,恐怕會有人在背後戳他的脊樑骨,罵他忘恩負義,所以說做人千萬不能忘恩負義。

明朝不愧是一個寫小說的朝代,連正史中都會留下一些意想不到的懸念,比如張士誠手下的幕僚上班時間寫小說,竟寫出了兩部四大名著,張士誠平時疏於管理,此前作戰時又屢戰屢敗,這次打安豐之戰居然雄起,一舉把亂世梟雄劉福通給殺了,也可以傳作是一段奇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總之,不管劉福通的死有沒有懸念,一定跟朱元璋無關,並且根據《明史》記載,劉福通確實是死於安豐之戰。

張士誠派呂珍攻打安豐的時候,鈡焚也隨呂珍出戰。後來劉福通被殺後,安豐淪陷。

命運的輪轉總是這麼不期而遇,在海棠花落盡的時候,劉鐵骨和鍾焚再次見面了,只是此時兩個人的處境卻非常尷尬。鍾焚作為戰勝方士兵,曾有意幫劉鐵骨逃脫,劉鐵骨卻對他說道:“劉福通待我恩重如山,恩公既死,我也不願苟活。我們是一支正義之師,我們可以被殺戮,但是絕不會被打倒。”

鍾焚說道:“你只知道天下大義,難道忘了家裡的父老鄉親。況且你若死,我也不能苟活。你我當年結拜兄弟,曾指蒼天后土為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劉鐵骨又對鍾焚說了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你要好好活下去,替我照顧好妻子家眷。”說完拔劍自刎而死。

鍾焚揮淚如雨,腦中一直想的是劉鐵骨的那句話,“好死不如賴活”,“好死不如賴活”。“對,對,對,好死不如賴活...你是好死,我要賴活。”說完將劉鐵骨的屍骨掩埋了。

張士誠以前從海上往大都送糧十一萬石,每年都送這麼多。自從打敗劉福通以後,張士誠更加驕橫,讓他的部下歌功頌德,要求元朝廷封他為王,元朝廷沒有答應。元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張士誠自立為吳王,按照王的身份地位設定屬官,在城裡另外建造了府第,並且他也不再向元廷進貢糧食了。

窮人出身的張士誠在早期勤政愛民,大力減輕稅賦,讓飽受戰亂、苛政之苦的百姓過了一陣好日子,然而,他是個小富即安的人,隨著他漸漸坐穩了割據東南的“吳王”位子,他便驕奢淫逸起來。建造了“香桐”和“芳惠”兩座樓閣,專門安置四處蒐羅來的美女,供他淫樂。再比如蘇州“錦帆路”,當年是一條河,張士誠用錦繡絲綢做船帆,泛舟河上游玩,便有了現在這樣一個路名。張士誠一心享樂,朝政交給了弟弟張士信。偏偏張士信和張士誠一個樣,“性荒淫,務酒色”,雖然當著丞相,卻無心公事。哥哥將朝政“承包”給他,他又“轉包”給黃敬夫、蔡彥文和葉德新三個文人。這三位每天醉心於舞文弄墨,也都不是幹實事的料,於是自上而下,貪腐成風。

朱元璋的地盤就在張士誠的旁邊,張士誠多次派兵進攻常州、江陰、建德、長興、諸全,都沒有取勝,只好退回;而朱元璋派邵榮攻湖州,胡大海攻紹興,常遇春攻杭州,也沒能攻下。廖永安被張士誠俘虜,謝再興叛變投降張士誠,正趕上朱元璋與陳友諒相持不下,也沒有能力管張士誠的事。陳友諒也派人約張士誠夾攻朱元璋,但是張士誠想當個旁觀者,表面上答應了陳友諒,最後還是沒有行動。等到朱元璋攻下武昌,消滅了陳友諒,率領軍隊回到南京,就命令徐達等人謀劃攻取淮東地區。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二十萬精兵,集中主力消滅張士誠。大軍壓境,東吳左右膀臂皆失,平江蘇州)成為孤城,面臨南西北三面被圍之勢。朱元璋派人送信招降張士誠,張士誠不予回信,屢次突圍決戰,都被打敗。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張士誠見城中糧餘漸盡,便率上萬親軍冒險突圍,結果為常遇春所敗,復逃入城中。九月,徐達展開總攻,百道攻城,東吳軍終於不支,城陷。在齊雲樓下積柴薪,與張士誠諸妾登樓,自縊前令人縱火焚樓。時值日暮。大英雄張士誠真是日暮途窮,獨自呆坐室中良久,望著齊雲樓的大火若有所思。然後,他投帶上樑,上吊自殺。

聽說張士誠自縊,鍾焚寧死不作亡國奴,以身殉國,衝進火樓字焚而死。

此時,我的耳邊又想起了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對生產石灰的場景的描驀,也是鍾焚和劉鐵骨樸素的一生的寫照。

喜歡天飛傳請大家收藏:()天飛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