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原名朱重八,出身於一個貧農家庭,小時候為地主放過羊,做過和尚,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濠州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
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奉命南略定遠,招降驢牌寨壯丁三千人,又夜襲元軍於橫澗山,收精兵兩萬,隨即進佔滁州。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進兵和陽,渡江攻下太平、溧水、溧陽等地。這時,韓林兒在亳州稱帝,他接受了韓林兒的官職、封號,軍隊皆以紅巾裹頭,亦稱香軍。朱元璋軍紀嚴明,又知人善任,文士如馮國勝、李善長等都為他出謀劃策,勇猛善戰的常遇春、胡大海也都來投奔他。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佔領集慶路今江蘇南京),改名金陵,成為紅巾軍內部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從至正十六年至十九年間13561359年),朱元璋以金陵為根據地,不斷向外擴充其勢力。這時,在他北面是韓林兒、劉福通,西面是徐壽輝,東面是張士誠,惟有皖南、浙東一部分地區駐守的元兵勢力較弱。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胡大海分別攻佔寧國、徽州、池州等地。
至正十八年1357年),朱元璋親自率兵攻克婺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繼續攻佔衢州、處州,皖南以及浙東的東南部地區,此後這些地區都為朱元璋所控制。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羅致了浙東的地主文人劉基、宋濂、葉琛、章溢等人,特別是劉基、宋濂在朱元璋的開創事業中起了顯著的作用。從此朱元璋進一步取得東南地主階級的支援,鞏固了他對這一地區的統治。
朱元璋攻下一些地區以後,非常注意恢復當地的農業生產的工作。至正十八年1358年),他以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在各地興築堤防,興修水利,預防旱澇,經營農田;又設管理民兵萬戶府,仿古代寓兵於農之意,選拔強壯農民,使其“農時則耕,閒則練習”;還屢次蠲免田賦。他還接受了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這些措施收到一定的成效,在他統治的地區,農民生活比較安定,軍糧也有充足的供應。在朱元璋佔領浙東等地時,韓林兒、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正遭遇到察罕帖木兒等元軍及地主武裝的襲擊,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又為部將陳友諒殺死。陳友諒力量雖強,但“將士離心”“政令不一”;明玉珍也只是割據四川,偏安一隅。佔據蘇州的張土誠和浙東慶元的方國珍,早已歸附了元朝,他們在所轄地區之內只知霸佔田產,奴役佃戶,腐化享樂,不關心人民疾苦,因而得不到人民的支援。這種形勢極有利於朱元璋的發展。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率軍攻佔太平,直入金陵,在江東橋為朱元璋所敗。朱元璋復率軍反攻,先後攻克饒州、安慶、洪都等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與朱元璋會戰於鄱陽湖,經過三十六天的血戰,陳友諒中箭死,全軍大敗。第二年,其子陳理投降,至此,朱元璋解除了西方最大的威脅。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跟張士誠的稱號一樣。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把兵鋒轉向蘇州張士誠。他採取了“煎其肘翼”的軍事部署,派將攻佔久被張士誠控制的高郵、淮安等地,一面又東向湖州、嘉興和杭州,殲滅張士誠軍的主力,然後進圍蘇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冬,朱元璋派人在瓜步殺了韓林兒,這時的朱元璋顯然已成為地主階級的代理人,新封建證權的統治者。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蘇州城破,張土誠被俘自縊而死,三吳平定。據守慶元、溫州、台州一帶的方國珍也遣使歸降。同年,朱元璋又分別派將攻取廣東、福建,朱元璋已據有東南半壁。
朱元璋既打敗江南的各個割據勢力,更積極準備北上伐元。此時,蒙古統治者更加腐化墮落,元順帝信任喇嘛僧,朝夕逸樂,宮廷的政變不斷髮生,軍力也一蹶不振,只有倚靠擴廓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等人的地主武裝支援殘局。擴廓帖木兒守河南,孛羅帖木兒守大同,李思齊、張良弼等守關中,他們彼此連年交兵,到處掠奪屠殺,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決意北伐。在宋濂等人草擬的一篇聲討元朝的檄文中,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檄文中責備擴廓帖木兒、李思齊等“假元號以濟私,持有眾以要君”,指出這些人相互吞併是人民的巨害。同時更指出蒙古、色目雖不是漢族,只要“願為臣民者”,皆與漢人同等對待。表現出朱元璋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同年,由徐達、常遇春等人率領的北伐軍先後在山東、汴梁、潼關等地打敗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的軍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七月,徐達會諸將於臨清,連下德州、通州等城,元順帝率后妃、太子和一部分蒙古大臣從大都北逃。八月,北伐軍進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這一年,朱元璋已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是為明太祖。之後朱元璋用了近20年的時間,消滅其他農民軍,擊潰元朝殘餘勢力北元),完成了中國的統一,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起義結束。
談到元末的農民起義,讀者的視線一般被朱元璋義軍所吸引,明朝的創立就成了推翻元人統治的代名詞,因此那段群雄割據時代的主流歷史有很多被遺忘但重要的篇章。朱元璋加入濠州義軍,當女婿,成頭目,獨領一軍;下采石,得浙東文人擁護;高築城廣積糧,鄱陽湖大戰;滅張士誠、方國珍,北伐大都,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但是這期間朱元璋軍很少和元軍主力作戰。
而那些真正在抗元戰爭中揮灑熱血,對元末的腐朽統治進行過致命打擊的歷史應該是這樣的。
1反抗元朝的第一條好漢,方國珍。起義最早,至正8年。是劉基的死對頭。劉伯溫和他打仗積累出的經驗寫了部兵書。並且為以後輔佐朱元璋發揮了重大作用。兩人似乎是溫州人。
2元庭最大的敵人,劉福通。以河南安徽山東為基地和河北山西陝西的元軍對抗。消滅了元軍主力。迫得元庭依靠民軍才打敗龍鳳證權。情況有點類似太平天國。
3對元作戰的蓋世功臣,張士誠。當第一階段反元大革命進入低潮的時候,百萬元軍已經打破了紅巾軍長江防線恢復了南北元軍的聯絡。作為非紅軍系統的張士誠軍在高郵的圍城戰堅守導致脫脫率領的元軍主力崩潰,從此開始了各路反元義軍的第二次高朝。
4三路北伐。劉福通以汴梁為中心,指揮和元軍的正面戰場,最出名的就是三路北伐。基本上經過這次北伐之後,元軍折損殆盡,已經無力和義軍再作戰了。東路軍主帥毛貴是其中成就最大者,收復了山東,是三路北伐軍中唯一建立了證權又打下根據地的。其他兩路經過奔襲作戰都失敗了。一度毛貴打到過薊縣,差點提前讓元順帝回老家放羊去。毛貴是芝麻李的手下。
5芝麻李。明教首領,劉福通起義後三個月攻下了徐州。呼應劉福通、徐壽輝,三家鼎足屢敗元軍,形成第一次反元高朝。濠州在芝麻李的義軍庇護下才得以生存。李部有位趙君用,此人一到濠州就差點殺了郭子興,朱元璋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後來趙君用去了山東,又紅眼病發作殺了山東紅軍主帥毛貴,導致山東戰場潰敗,中原紅巾軍戰場隨之瓦解。
6彭瑩玉。西路紅巾軍始祖。東西兩路紅巾軍大起義,彭系紅巾軍向南方活動勢力從江淮擴充套件到兩湖兩廣福建和川貴滇。其中最著名的將領就是天完帝徐壽輝和大漢帝陳友諒。要不是朱元璋,恐怕統一天下的就是西路紅軍了。
7南北瑣紅軍。布王三和孟海馬等領導的起義軍雖然不是很重要,佔領的地理位置卻很重要。襄陽,就是郭靖大俠苦守的地方。南北瑣紅軍在這裡和元軍多次拉鋸戰。
8明玉珍。明玉珍祖籍隨州,本是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的後裔。當年成湯殺夏桀於章山,他們這一支於是隨夏王室逃到了重慶巫山,多年以後又遷徙至湖北隨州,從此在那裡繁衍生息。他本是西路紅軍的大將,陳友諒篡黨奪權後,他在重慶讀立,建國大夏,以明教為國教攻下了四川,相當於三國時期的劉備。他是早期紅軍領獨霸一方者唯一善終的,一生和雲南元軍作戰。大理段氏的一陽指傳人段功的孔雀膽故事就是和明玉珍同志作戰時期發生的。
也先帖木兒、脫脫、賈魯、答失八都魯、段功這幾位都是和早期紅軍作戰的元軍猛將,那時候紅巾軍還屬於烏合之眾,經常十萬幾十萬的紅巾軍敗給元軍。如果不是幾次奇蹟般的戰役,反元軍早就完了。當這第一代元軍將領逝去之後,第二代的察罕帖木兒、波羅貼木耳之輩元將更加勇悍,以至於北方紅軍全滅。但是這時候出現了一代梟雄朱元璋的鐵軍,第二代紅軍在第一代紅軍作戰的時期逐漸成熟起來了,而且更加強大。元朝覆滅,不在於朱重八如何的了不起,而在於第一代紅軍至正11年到23年,這10餘年的奮戰。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火拼是在至正24年,正是北方紅巾軍全軍覆沒的一年。劉福通戰死,朱元璋為救小明王率軍北上才遭到漢軍的全力攻打的。這時候照理說元軍勢力強大,坐山觀虎鬥後應該消滅疲勞的吳軍,說什麼也不會讓朱元璋從容吞併大漢,然後滅張士誠的東吳。可是沒有一個元兵出現。為啥?這會元軍忙著呢。破了劉福通主力紅軍的孛羅貼木耳領導的山西元軍和察罕貼穆爾領導的山東元軍打起來了,他們正在內戰。察罕就是趙敏的父親,他在山東被部下殺害,而孛羅軍沒有南下滅紅軍,反而北上大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元太子跑了,和察罕貼木爾的養子王保保合軍反擊孛羅軍,這就是太子檔和順帝黨之戰。這一戰一直打到至正25年,孛羅死了。總算該南征叛軍了吧?沒有,接著打內戰。在元朝的軍隊之中,王保保固然是嫡系,但是主力中也包括李思齊、張良弼等老將,他們根本不聽王保保的南征將令。然後元軍最後一支主力王保保就帶兵來到了西北晉陝一帶開練,元順帝居然樂得坐山觀虎鬥。
如果元軍的兩大主力在消滅紅巾軍主力劉福通部後,趁著紅巾軍陳朱兩部火拼,分兵南下,兩軍當時的力量均不足以對抗元軍,張士誠、方國珍等本來就是奉元正朔,牆頭草,幾乎會望風而降,那麼元朝將中興。可惜歷史不能假設。朱元璋就在元拼的這三年中統一了南方。
這麼看來,排名第9,10的人物大概非孛羅和王保保莫屬。元末戰爭的兩大奇蹟,前期的高郵戰役元軍潰散和末期的元軍內戰,說穿了就是一件事,元庭的政治混亂,爭權奪利。
喜歡天飛傳請大家收藏:()天飛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