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機械瓣的缺點也同樣明顯。
機械瓣真的就是一個“門”,既然是門,那就有可能突然卡住。
臨床上叫做“卡瓣”。
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因為血流的通路瞬間變得狹窄,會讓心臟裡的壓力在短時間內急劇升高。
那可是會直接誘發急性心力衰竭。
嚴重的時候,可是會要人命的。
而且,機械瓣還有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需要終身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
既然這兩類瓣膜各有利弊,那麼到了瓣膜選擇的時候,就要看醫生的思考和傾向,還有患者自己的意願了。
當時的段海清,綜合考慮了一下患者的情況。
患者的歲數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年輕,才剛過50歲。
這種歲數,如果進行生物瓣膜置換的話,患者必然會有接受二次手術,甚至三次手術的可能。
心臟手術的費用很貴,二次甚至三次的手術的花費,患者能負擔得起嗎?
就算他家裡的經濟條件能承受得起。
二次心臟手術的風險,可比第一次心臟手術的風險要高出來不止一點半點。
患者現在剛過50歲,如果換了生物瓣膜,等到他再次接受心臟手術的時候,那可能就70歲了。
歲數大了,患者的身體素質也會下降。
此消彼長下,患者的手術風險會明顯增大。
本著為患者遠期壽命考慮的態度,段海清和這位大叔還有大叔的老婆進行了反覆溝通之後。
最後大家決定,為這位大叔進行機械瓣膜置換。
手術過程很常規,沒有什麼波瀾,大叔做完心臟手術之後,順順利利地出院了。
段海清至今還記得,在這位大叔出院的時候,自己還千叮萬囑,告訴這位大叔,一定要定期測凝血功能,及時調整華法林藥物用量。
畢竟按照段海清從業多年的經驗,有太多患者在醫院的時候表現得非常好,但是一回家,就覺得自己徹底好了。
轉頭就把大夫的叮囑給拋到了腦後。
大叔在出院的時候,對於段海清的叮囑也是滿口答應。
段海清當時滿心以為,這位患者會迎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可惜。
事與願違。
這位大叔出院之後,剛一開始倒是乖乖地吃藥,然後定期抽血調整藥量。
但是沒過幾天,大叔就感覺不對勁了。
自己這兩三次採血指標變化都不大,都不需要調整藥量。
照這麼看來。
長期吃藥,還得長期抽血。
這不就是在給醫院賺錢嗎?
這一定是醫院和醫生想要做長線買賣,才這麼和自己說的。
感覺自己已經看穿了一切,大叔立刻做了一個機智的決定。
不去採血了。
藥繼續吃就行。
結果就在出院不到兩個月的時候。
一天清晨,這位大叔剛吃過早飯,在家裡坐著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