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關注孩子的上網內容
父母要儘量陪孩子一起上網,即便不能陪著也要多關注孩子,儘量不要在孩子的臥室裡放置電腦,隨時掌握孩子的上網情況,瞭解孩子上網都是在做些什麼。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杜絕孩子上網成癮。
話題33:勇於面對現實,坦然接受一些挫折
在人的一生中,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小孩子,有的時候也會面臨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如何對待挫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態度,而不同的態度將決定其人生的成敗。
人的性格陶冶不僅需要歡樂,也需要考驗和困難。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的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就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句明言也為世人所傳頌: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壞事,更不是什麼恥辱,要在實踐中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曾經說過:卓越的人有一大優點,那就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裡百折不撓。
“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曾經說過: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了所有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能知道做好工作的方法是什麼。
英國海軍上將佩恩曾經說過:沒有播種,何來收穫;沒有辛苦,何來成功;沒有磨難,何來榮耀;沒有挫折,何來輝煌。
所謂挫折,通常是指事情進行得不順利、失敗、失利,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在心理學上,挫折是指“一個人在實現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需要和動機得不到滿足和實現時,所產生的緊張狀態或消極的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可能表現為緊張、恐懼、焦慮、惆悵,也可能表現為憂傷、沮喪、悲觀、絕望。
挫折一般由三部分組成:挫折情境、挫折認知和挫折反應。不同的人對於相同挫折情境的挫折認知是不盡相同的,而對於挫折的反應就更不相同了。
就挫折本身而言,它既具有積極的意義,但也會造成消極的影響。其積極的意義是,它可以提高遭受挫折者的認識水平、激發他的活力、促使他修正行為目標和處世方法;而其消極的影響是,它會導致遭受挫折者出現緊張狀態、生理疾病、心理和行為失調,進而影響他對成功和失敗的態度、他的抱負水平、能力發展和行為表現。
家長應該告訴自己的孩子:每一人都不可能事事順利,在成長的道路上遭受挫折是在所難免的事情。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持一種坦然面對和堅強擔當的態度。在遇到挫折時,要仔細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並自覺地效仿他人的優良品質或取得勝利的經驗方法,使自己的目標和言行更適應環境、社會的要求,從而在主觀上增強獲得成功的信念和勇氣;而不應該採取逃避、冷漠、壓抑,甚至自暴自棄等行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家長還要告訴自己的孩子:人應該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要敢於面對現實,不可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與其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每一個意志堅強、心理非常健全的人,都能夠坦然地面對挫折和失敗,並細心地總結挫折和失敗的原因,繼續以積極的心態做應該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一旦遇到挫折和失敗,不總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只想著退縮當“逃兵”,那麼,他就是一個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的人。如果沒有人追在屁股後面使勁地鼓勵和鞭策,這種人往往會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成功的可能。而一個意志堅強、心理非常健全的人,卻會積極主動地總結挫折和失敗的原因,積蓄力量以勵再戰的,所以,成功往往非常青睞這樣的人!
在某些教育專家看來,一個人想要成為出色的專業人才或者傑出的人物,從小就應該具備堅定的信念和麵對困難與挫折的勇氣。有一些家境不太富裕的孩子為什麼更具有成才的條件,就是因為這些孩子更刻苦、更專注、更有毅力。所以,父母親必須明白,挫折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當孩子面對困難與挫折難以起步時,父母親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給孩子以鼓勵,一句“再來一次,你不可能總失敗,試了就有可能成功!”便會堅定孩子繼續做下去的信心。
話題34: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和責任心
責任心既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他她)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取得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因此,父母親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第一,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母親就不可以說一些混淆是非的話,做一些讓孩子推卸責任的舉動。比如,孩子走路摔倒了,桌子碰著頭了,都是因為孩子自己不小心,是自己的責任,而不能責怪地面,責怪桌子。父母親不告訴孩子以後走路要小心,而是一味地責怪地面和拍打桌子,只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念,使他她)不知道走路時應該為自己負責。
第二,孩子大一點兒之後,父母親要經常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小任務,以鍛鍊孩子獨立處理完成這些小任務的能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步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比如自己收拾書包、自己帶紅領巾、自己繫鞋帶……這些事情孩子做得好,要給以鼓勵;遇到困難時,父母親可以給予指導,但一定不可以包辦代替。
第三,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絕對不可以隨著性子來,虎頭蛇尾或有頭無尾。凡是交給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父母親也要認真檢查、督促並對結果給予評價,以培養孩子有始有終、持之以恆,認真負責的好習慣。
第四,讓孩子適當瞭解一些父母在生活中碰到的難處,並提出一些解決的辦法,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選擇,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孩子的見解可取,就一定要按照孩子的見解去處理,以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
第四,如果是由於孩子的過失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後果,要鼓勵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
第五,教育孩子要信守諾言,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第六,要積極地鼓勵和支援孩子參加學校的公益勞動和集體活動,培養孩子對集體的責任心。
第七,父母自身必須對家庭、對工作、對社會負責,以自己的責任心來影響孩子。
此外,對於慢慢長大逐漸通曉事理的孩子,父母親還必須教育他們學會辨別是非和不畏強勢,並且要知道同情和幫助弱小。教育他們不但要對社會、對別人負責,同時也必須對自己負責。當孩子被個別極其不講道理的同伴和同學無端欺負時,要鼓勵孩子勇敢地站起來為自己維權,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堅決地利用“以牙還牙”的手段對付之!當然,是在確保不會出現重大意外情況的前提下。這是因為,對於那些特別不講道理的“垃圾”類孩子來說,你報告老師和告知其家長都是沒有用的,只有讓他親自領教到反抗者的力量時,才能對他起到“當頭棒喝”的效果,使其“醍醐灌頂”般頓悟自己的過錯,從而促使他徹底改正以往的錯誤做法,重新做一個懂道理,不胡來的好孩子。
我一直以為,“謙讓”和“軟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對於那些蠻不講理的“垃圾”類孩子來說,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讓,只能更加助長其不良心理的膨脹,不利於他認識和改正自己的缺點;而屢屢被其無理欺負的孩子如果一味地忍氣吞聲,則極有可能會慢慢地變成性格軟弱的人,這無疑將會影響他她)以後的成長和發展。因此,我極不贊成有些家長說的:即使孩子遭受同學的無理欺負,也必須主動與其示好,以便於能夠成為好朋友。實際上,這是在助長歪風邪氣,是一種既害人,又害己的錯誤做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起來這也是我的經驗之談:一次,剛上初中不久的女兒放學回家跟我哭述說,同班一個經常找同學們麻煩的男生毫無理由地欺負她,她將此事報告了老師,非但沒有用,該男生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動手打了她!看著無助的女兒,我該怎麼辦呢?我再去跟老師說這事情,肯定還是不會有多大用處;去告訴那個“垃圾”男生的家長,也不會有多大用處;即使他們將自己的搗蛋孩子痛打一頓,但也不可能真得使他改變原來的惡習。想一想,唯一的辦法是讓女兒自己站起來維權。於是我對女兒說:“他以後若再欺負你,你就狠狠地揍他,把他打怕了,他以後就再也不敢欺負你啦!”
這個辦法果然非常有效,那個蠻不講理的男生在嚐到我女兒盛怒之下的一記硬拳之後,馬上就變老實了,而女兒的堅決維權也給全班同學上了一堂怎樣與同學友好相處的實踐課。女兒告訴我,她那一記硬拳竟然贏得了教師裡所有同學的熱烈掌聲!看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關鍵時刻,你得自己站起來!
後來,那個“垃圾”男生不但再也沒有無理欺負自己的同學們,而且還轉變成了一個挺不錯的孩子。在他的心裡,也許很感謝我女兒那一記讓他覺醒過來的硬拳呢!
話題35:讓孩子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是要求孩子做父母喜歡的事情,還是讓孩子做他她)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中外教育觀念的一大差別。中國的家庭往往傾向於前者,也就是說,我國的家長們特別喜歡為自己的孩子設計未來,讓孩子為了實現父母親為其設計的發展目標而努力。但西方的家庭則注重後者,其父母親是在隨意的鼓勵式和啟發式養育中,任由孩子自由自在地發展,視孩子自己的興趣與自然愛好,為其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容。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十分扼要地說明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對於他的學習和發展的重要意義。正是因為,濃厚的興趣是推動孩子學習、再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在動力,所以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容易發揮孩子的創造性潛力,使他們獲得較大的成功。因此筆者認為,父母親應該給孩子留出足夠大的自由發展空間,並依據孩子的特性給以恰當的引導,而不可以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在當前,我國的家長們特別喜歡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的事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