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橋,就到了沿岸的一條直路,右邊是一面寫滿著名字、祝福語的牆。
宦冉新介紹道:“上面寫著的,都是從這裡畢業的學生。基地開辦6年多來,已接收70多萬人次的青少年參加綜合實踐了。”
話音剛落,從遠處傳來幾聲吆喝聲。
“什麼聲音?”楊立新問道。
“哦,應該是維州一中在軍訓呢。”宦冉新建議道,“要不,咱們過去看看?”
三人繼續往前走,他們來到了一間圍屋前。
楊立新指了指圍屋問:“聲音是源自是這裡嗎?”
宦冉新擺了擺手說:“不,還要前面,這裡只是我們學生用來住宿的宿舍,裡頭還有基地的飯堂。”
“這還要前面?”楊立新這才意識到,原來他們已經不知不覺來到了山谷當中。這個基地其實就是建造在山谷中的。
楊立新再看了看這圍屋的形狀,圓圓圍屋裡頭,住著全家老小,每個小家裡頭又有獨立的房屋和田徑,建築規模根據家族人口變化而擴大。
這是客家文化的象徵,它全面地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歷史。
在操場上面,教官的吆喝,學生們齊刷刷的動作一致,就像一個小軍人。整齊劃一,這就是紀律。
這不得不讓楊立新想起了當年他軍訓的時候,教官說的那一句話:“軍訓雖然苦,但它讓我們更加懂得了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軍訓雖然累,但它讓我們體驗到了超出體力極限快感;軍訓雖然嚴,但它讓我們更加地嚴格要求自己。”
接著宦冉新繼續介紹:“前面是一些科普館,我們叫六館四區一中心。”
“是哪六館四區一中心呢?”
“‘六館’分別是愛國教育館、國防教育館、科普館、手工製作館、消防教育館和文藝館;‘四區’傳統農耕體驗區、瓜果種植體驗區、水上拓展區、野外拓展區;而一中心,則是我想帶大家看看的技能培訓中心。”
宦冉新口中所說的技能培訓中心,在整個基地的最後面。
其地勢也是最高的,建造在山上,整個中心的入口廣場視野開闊,整體呈現純白色,兩側半葉形的,造型像一隻準備騰飛的白鳥。
“這技能培訓中心有許多培訓的課程,包括:無線電側向、智慧機器人、手工藝製作體驗還有就是花式麵點,這些技能都是平時在學校裡所學不到,但是日常生活卻會碰到的,如果,在學齡時候,得到充分的鍛鍊,我不敢說將來會很有成就,但至少,你出去外面是餓不著的。”
楊立新不禁地點點頭,其實,他也十分佩服宦冉新的當初建造這個培訓基地的魄力。
參觀結束後,楊立新感謝宦冉新的接待,也婉拒了他留下吃午飯的邀請。
他坦言,其實自己是為了找尋一個地方才來到這裡。
“哦?是什麼地方?可以告訴我一下,或許我知道一些?”
楊立新就將梁文鑫的想法,以及他口中所形容的地方說了一遍。
宦冉新聽完,想了想,說道:“唔,對了,你說的那個地方,我想我是知道的,但不在這裡,我待會兒發你地址,你可以去看看,看符不符合你的要求?”
喜歡圓夢新媒體請大家收藏:()圓夢新媒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