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和薛聚武朝著深山深處走去,他們走進了一條羊腸小道,一直往前走,直到將小路走完,才發現視野豁然開朗,這裡從外面看,根本不知道還有那麼大的面積,原來這裡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這裡不遠處還有一個建築群,門牌處寫著是“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基地”
門口用鐵匝門擋著,角落處還有一個保安亭。
鐵門是鎖著的,這就只能在外面看,從外面觀察,這裡頭還是挺大的。
“你們是做什麼的?”忽然,保安叫住了他們。
稍作解釋後,保安還是略帶懷疑,最終叫來負責人。
楊立新得知對方身份後,立刻遞上名片。
或許平時少中介、業務員打擾,對方看了之後,卻也欣然接受。
“哦,原來你們是做媒體的。”
“哈哈,新媒體啊,偏旅遊類的。”
原來他就是這裡的老闆,名叫宦冉新。恐怕是為了取“煥然一新”的意思吧。
他介紹道:這個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基地佔地面積近500畝,建築面積達多平方米,能同時接待2500人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楊立新接著問:“主要的內容是什麼?”
宦冉新介紹道:“內容涵蓋素質拓展、軍事訓練、農林勞作、心理成長、自然科學、工藝技術等不同領域。該基地主要圍繞青少年參與的志願服務專案,結合青少年年齡特點、不同興趣愛好,安排專業志願培訓與相對應實踐活動。”
薛聚武一聽說道:“這其實多少有點研學的成分呢。”
“對對”宦冉新點點頭,說,“其實就是研學,單單這樣說,是感受不到的,要不咱們進去看看如何?”
因為宦冉新的帶領,兩人終於可以窺探這實訓基地的全貌。
一進門就是一個大大的停車場,右邊有一條小河流經,但這流經的這段河道已經開發成為了遊樂專案,比如前段時間流行的小黃鴨,還有一些皮划艇等。
他們走到橋上,楊立新驚訝地發現這橋上也猶如盧溝橋石獅子一樣,但這條橋則換成了名人。
他們都是一些來過維州的名人,左邊是文人,右邊則是武將,剛好有五對共十人。
他們都是維州人小時候,就耳熟能詳的名人。
走在這條橋上,感覺確實有種和古人握手的錯覺。
每一位歷史名人,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宛如再世一般。
他們當中有的為維州提供了技術,有的發明了工具,有的則是包圍了當年的維州城。
他們都是從各自平凡的崗位上,為維州作出自己點點貢獻,然而,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這點點貢獻,卻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維州人,人們為了紀念他們,紛紛鑄造銅像、石像,甚至建設廟堂。
楊立新打趣地說道:“古代的人的偶像,還挺正能量的呢。”
薛聚武也說道:“不像現在,到處都充斥著流量小鮮肉,哈哈。”
宦冉新也笑著說道:“那當然啦,還是要過來我這裡學真本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