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慢的適應了數百個群體視角,適應了那種如一而又如全的狀態後,張寶仁便憑藉著對肉身的極致掌控,讓附體分身們都露出不盡相同的神色。
雖然還不至於和以前一樣,但也不會讓人恐懼的生出什麼奇怪的聯想。
然後五百人又如同來時一般,悄然的離開,並藉著張寶仁的調控,和光同塵的融入到了外面的建設體系之中。
那本來熱火朝天的拆房運動這時已經慢慢停滯了下來。
圍繞著聖土的幾圈筒子樓都給拆完了,磚石殘骸也都分類整理整齊,但卻再不能繼續下去。
因為沒什麼活可幹,不由而便有些不知所措、有些混亂的那些信眾百姓們,這時隨著五百個張寶仁的趕到,當即便被重新整理,且更有效率的行動了起來。
在總的張寶仁的指引下…
一部分人被木匠張寶仁帶領著,將那些已經拆卸,放在一起的木材進行著更為細緻的分類。
腐朽的弄去燒柴,還可一用的便進行修繕和初步簡單的處理…
一部分人被鐵匠張寶仁帶領著,鍛打接下來會需要的種種器具和種種工具…
一部分人被泥瓦匠張寶仁帶領著,在拆除的廢墟中重新挖掘務實地基…
還有一部分離開了熱火朝天的建造場所,去修路修渠…
還有做飯的,編筐的,造車的,看病行醫的…
缺什麼就做什麼,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張寶仁。
張寶仁並非是什麼無所不知的全才,什麼都懂,種種百工之藝,有些他也只是聽說過,有些甚至是頭一次知道。
但是以他的境界,像這些只是用於普通人身上,只是涉及到身體控制和一些簡單思考的技藝實在是粗淺,實在不算什麼。
只要明白其中原理,便能夠輕易掌握,然後很快推出陳新。
現學現賣,兩三下的功夫便可成為此行當中最為頂級的手藝人。
而那些信眾們也不只是光打個下手。
開始確實只能如此,但在隨著張寶仁們乾的同時,他們也在不斷的學習著,從生澀到慢慢的熟悉,慢慢的得心應手。
而張寶仁們也從最開始忙得要死的幹活主力,逐漸變成了一同幹活的領頭者,到最後甚至會成為只會在一旁指導,讓其自己動手的“閒人”。
事實上這也是張寶仁們存在的一個更加主要的原因。
光幹活那五百多人有個什麼用?就算是精通百藝的最頂尖人才也是遠遠不夠,真正的主力還是那些信眾百姓們自己。
同時這也是“破壞與新生”這一計劃更重要的核心。
透過涉及方方面面的集體勞作將所有人運動起來,不光是對於精氣神的鍛鍊,同時也算是集體的一次進修。
等一切結束之後,新的世界出現後,支撐、充填新世界的會是無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百藝手藝人。
舊世界被拋棄革新,原本其中的“獸”也會變成“人”。
當然,城北的這些人也不是說全都是什麼未經發現的絕世天才。
真要是天才也不至於之前混的那麼慘了。
三百六十行,各個行當的技術,就算不算醫術那種非十年往上不能坐診的。
別的學著也不是那麼簡單,一般而言大多也都是,幾年學徒幾年效力,如此才能算是出師。
這固然有那老師傅藏著掖著,擔心供給增加,需求不變,導致自己的生意被搶跑了。
同時也有著學徒們學習能力的原因,沒有幾年苦磨,有些手藝是真的不能夠練就。
張寶仁怎麼可能等得了那麼長時間?
但他也無需那麼的磨,他有一種能力叫做“道韻”。